脑脓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抗血小板的临床使用血栓形 [复制链接]

1#
福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man/mipso_4323414.html

文末可直接看讲解视频

TITLE

血小板

血小板小板聚集是人体应对外伤、出血的一种正常自我防卫措施。外伤出血后,血液中的血小板随血液流经伤口而被激活,大量血小板相互聚集,形成白色血栓;随后更多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被激活,使血液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蚤白,并网罗血液中的红细胞,形成体积更大的红色血栓,使伤口完全封闭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TITLE

凝血过程

凝血其基本过程是一系列蛋白质的有限水解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2、凝血酶形成

3、纤维蛋白形成

内源性凝血

参与凝血的全部因子均来血浆。

血液接触到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凝血因子12结合到异物表面并被激活,被激活的凝血因子12又将激活凝血因子11并进一步促进凝血因子12的激活,从凝血因子12结合到异物表面到激活态凝血因子11生成的过程成为表面激活,此过程还需高分子激肽原作为辅因子加速。

被激活的凝血因子11在钙离子存在时激活凝血因子9,激活态凝血因子9在钙离子作用下与激活态凝血因子8活化血小板提供的膜磷脂表面结合生成因子10酶复合物,该复合物激活凝血因子10,激活态凝血因子10可在钙离子存在时与激活态凝血因子5在磷脂膜表面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凝血酶激活凝血因子13和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13促使可溶的纤维蛋白原生成不溶的多聚纤维蛋白多聚体,从而形成血凝块止血。

外源性凝血

启动因子为来自组织的组织因子,因此此途径又称组织因子途径。

组织因子为一种糖蛋白,存在于大多数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中。当组织损伤时,组织因子暴露,血中的激活态凝血因子7(约占血中凝血因子总量的0.5%)与组织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复合物在磷脂和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迅速激活凝血因子10,激活态凝血因子10可在钙离子存在时与激活态凝血因子5在磷脂膜表面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凝血酶激活凝血因子13和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13促使可溶的纤维蛋白原生成不溶的多聚纤维蛋白多聚体,从而形成血凝块止血。

TITLE

血栓的形成过程

血栓形成是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内皮损伤后裸露的胶原表面,粘附的血小板释出二磷酸腺苷(ADP)和血栓素(TX)A2促使更多的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血栓头部);内皮损伤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在血小板小梁之间形成纤维蛋白析出,纤维蛋白网之间网络大量红细胞,形成血栓体部,最后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尾部。

TITLE血栓的形成TITLE

血栓的分类

(1)白色血栓:发生于血流速度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室),主要由血小板组成,纤维素和红细胞含量相对较少;

(2)红色血栓: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或者停止之后,由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组成;

(3)混合血栓:常表现为一个血栓不断形成的过程。在二尖瓣狭窄和心房纤维颤动时,左心房内形成的血栓就是混合血栓;

(4)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这种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按血管种类可分为动脉性、静脉性及毛细血管性血栓。

TITLE手术后抗生素使用

一旦临床考虑脑脓肿,应该立即进行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使用不少于6-8周;

如果脓肿经过穿刺引流或手术切除完全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不少于4-6周;

目前也有观点认为进行脓肿切除或抽吸的患者中,CRP(C反应蛋白)正常即可停用抗生素,一般情况下不超过2周;

TITLE血栓形成得具体机制

动脉血栓

在动脉血栓形成中由于动脉血压大、流速高,故凝血酶不易在局部积蓄到有效浓度,只有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粘附,聚集血小板使局部动脉管腔狭窄,才使凝血酶积蓄达到有效浓度,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而网络血细胞形成血栓。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系由于血液高凝和淤血,因此静脉血栓是主要由纤维蛋白和血细胞构成的混合血栓。血液高凝状态目前也被称为易栓症,其原因可分先天性和继发性。先天性易栓症缺乏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有抗活化的蛋白C等特点。继发性高凝可见于恶性肿瘤,先天性心脏病,口服避孕药,肾病综合征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长期卧床、大手术后、肥胖和静脉曲张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例如长期卧床使血流缓慢,导致细胞代谢障碍,局部凝血酶积聚。

微血管血栓形成

由于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组织因子或血循环中出现促凝物质引起,如DIC,也可由血小板被激活形成聚集体引起。

TITLE血栓的另一种分类

动脉系统血栓形成

1、血流速度快

2、高度依赖血小板

3、抗血小板为主,抗凝治疗为辅

心腔内血栓形成

1、血栓较大,成因复杂

2、对血小板依赖介于动静脉系统血栓之间

3、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

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1、血流速度慢

2、对血小板依赖较低

3、抗凝治疗为主

TITLE血栓的形成TITLE

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示意

P2Y12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替卡雷罗、普拉格雷)有效地抑制ADP启动血小板活化的能力。

阿司匹林对COX-1的抑制作用减少了AA产生的TXA2,限制了其通过TPαR激活血小板的能力。

GPⅡb/Ⅲa抑制剂(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阻断血小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

ADP:二磷酸腺苷;

COX:环氧合酶;

AA:花生四烯酸;

TXA2:血栓素A2;

TPαR:血栓素受体;

GP:糖蛋白;

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cAMP:环磷酸腺苷。

TITLE抗血小板药物分类TITLE抗血小板药物起效达峰时间TITLE

血栓素A2抑制剂---阿司匹林

口服单剂量ASA其抗血小板作用可持续7天,接近血小板平均生存期(7-10天)。循环的血小板每日更新约10%,因此ASA需每日持续服用。

阿司匹林口服吸收迅速,大约30-40分钟后血浆浓度达到高峰,服药2小时出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但肠溶制剂需3-4小时血浆浓度方可达到高峰。TITLE

ADP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

氯吡格雷是一个前体药(自身没有活性),85%在肠道被脂酶水解灭活,15%在肝脏转化为活性代谢物,肝功能不良者药效降低;

血浆消除半衰期为6-8小时,活性代谢物半衰期为30分钟;

口服后2小时起效,健康人服用50-mg氯吡格雷后第2天产生25%-30%抑制率,第7天达到稳态,40%-60%抑制率,停药5天恢复;

负荷量mg快速起效,8小时内达到全面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TITLEADP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

本品单次负荷剂量为mg,维持剂量为90mg,每日两次,与阿司匹林联用时,阿司匹林剂量不应超过每天mg。

替格瑞洛吸收迅速,1.5小时可达到最大浓度,主要经CYP3A4代谢,其半衰期为7小时。

负荷剂量2小时达到稳态;常规剂量1天达到稳态

TITLEADP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TITLE

血小板IIb/IIIa受体拮抗

阻断血小板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等配体的特异性结合,直接抑制血栓形成的关键和唯一通路,是作用最强,最直接、最昂贵的抗血小板制剂。

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明显,对防止血栓形成、溶栓治疗、预防血管内再闭塞有明显治疗作用。因其口服制剂出现较多副作用,现均为静脉给药。

替罗非班4小时内按每分钟静脉输注0.15μg/kg,可产生97%的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在静脉注射后5min内即可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达峰时间30min,1h内即可达到稳态血浆浓度。因半衰期短(1.4~1.8h),需要持续给药,大约50%的患者在停药4h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

TITLE相关研究文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12月18日第14卷第12期

替罗非班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TITLE机械取栓术前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提高良好预后率

MRCLEAN(荷兰进行的一项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于12月17日在线发表于《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杂志,显示大脑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3个月在临床功能独立方面得到显著改善,其中大部分患者已经接受了溶栓治疗。

TITLE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