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MRI在常见神经疾病康复中的诊断价值 [复制链接]

1#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726/4663696.html
一、正常颅脑组织的MRI表现脑组织的MRI信号强度因采集信号的技术而异,也受机器参数不同的影响。自旋回波序列(spin-echosequence,SE)是目前最常用的技术。主要参数有T1、T2和质子密度等,在同一部位,同一层面可获得T1、T2加权图像。图像由黑到白不同灰度,黑影表述为低信号,灰影为中信号,白影为高信号,黑白混合影为混杂信号。同一组织的信号在不同加权像上强度不同,其中脑白质、脑灰质、脑脊液和水在正T1、T2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影像灰度正好相反,脑灰质影像灰度为灰、白灰,脑白质为白灰、灰,脑脊液和水为黑、白。其他颅脑组织在T1、T2加权图像上为:脂肪为白、白灰,肌肉为灰、灰黑,骨皮质为黑,骨髓为白、灰,脑膜为黑。二、MRI对颅内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颅内很多疾病有脑水肿,MRI对组织内水含量特别敏感。含水量增加导致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T1延长显示水肿区的信号强度降低,而T2延长显示水肿区的信号增强。MRI对于颅内血肿很敏感,出血区的T1弛豫时间缩短,在T1加权的图像可见高信号区;T2弛豫时间延长,在T2加权的图像亦可见高信号区。血肿周围的水肿和陈旧血肿中心区血红蛋白吸收液化,在T2加权的图像上两者和血液一样都呈高信号;但在T1加权的图像,则可分辨岀高信号的出血和低信号的水肿或液化区。颅内肿瘤的T1、T2时间可互相重叠。肿瘤囊性变时T2时间特别延长,在合并脑水肿的情况下,T1,T2的时间都延长,因此MRI对显示颅内肿瘤具有一定优越性。MRI成像可以发现CT不能显示的脑脱髓鞘病变。由于脱髓鞘改变、脂肪消失和合并水肿,在T2加权的成像图中显示为高信号强度病灶。三、脑肿瘤的MRI表现(1)星形胶质瘤:最常见。MRI平扫时,T1WI多呈低、等混合信号,其次部分可呈低、等、高混合信号,少数为均匀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信号不均匀,与肿瘤内坏死/囊变和出血有关。肿瘤形态多呈不规则形,少数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整,轮廓不清。肿瘤周围水肿多为中、重度,占位效应常较明显。增强后扫描病灶多呈不均匀强化,其强化形式多样,可呈斑片状、不规则环形和环状伴结节型。近来,MRI的动态增强扫描及MR血管造影也用于评价肿瘤的血供和血-脑屏障破坏情况。(2)脑膜瘤:MR表现为T1WI上病灶呈等或低、等混合信号,T2WI上呈高或等、高信号,随回波时间延长,实质性病灶信号衰减;增强后多呈均匀明显强化。多伴颅骨改变及肿瘤占位的征象,如可见脑膜瘤以宽基底与硬膜相连,脑膜尾征的出现更有助于确诊。(3)转移性肿瘤:发病年龄较大,起病急,病灶小,瘤周水肿显著,多数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多呈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常有原发肿瘤史可提供。四、感染性疾病的MRI表现(1)脑脓肿:位置多表浅,好发于灰、白质交界区,病灶局限但水肿明显,脓肿壁增强后呈均匀连续环形强化,近期复查病灶缩小及追溯感染史有助于诊断。(2)瘤样脑炎:是脑部炎症性病变的一种特殊类型,以脑内单发炎性肿块为主,MRI特征为:病变好发于额、顶部灰、白质交界区,边界不清;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可见结节状、斑片状或沿血管壁袖套样增强,极少数伴病灶邻近脑膜线性强化;病变周围水肿广泛,但占位效应与之不成比例;抗感染治疗或适当应用激素后短期病灶缩小。五、脑血管病的MRI表现(1)脑出血:急性期脑出血CT检查为最佳,MRI在岀血不同期表现差异较大。急性脑出血病灶在MRI上因其含氧血红蛋白或脱氧血红蛋白,表现为略长T1(信号比长略高)、略长T2信号比长T2略高)或略短T2信号(信号比略长T2更低),有一定的占位效应。当相邻脑组织发生早期脑水肿时,可见轻度晕状略长T1略长T2水肿灶,其信号变化大于出血灶。进入亚急性期,出血演变为变性血红蛋白期(1~2周),血红蛋白铁离子从细胞内析出,铁离子有缩短口信号作用,出血灶表现为短T1、长T2信号,周边为长T1、长T2水肿灶。由于出血灶多是由周边向中间演变,此期病灶形成3个环状。血肿进入囊变期,出血灶有形成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残留液性病灶和含铁血*素信号。液性信号呈长口、长T2信号,多位于病灶中央。含铁血*素信号呈长T1短T2信号,在T2像上给囊变灶镶了一个黑环,这一征象将较长时间存留,是陈旧性脑岀血的信号特征,给我们识别出血性软化灶提供了证据。(2)脑梗死:MRI是目前显示脑缺血性病变的最佳影像学手段,多与脑血管分布范围一致,急性期可伴水肿,治疗后可见病灶缩小。慢性期可见软化灶及局部脑萎缩。MRI显示病灶及病灶周围水肿均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脑梗死的MRI影像特点为:①病变发现早:在缺血发生6小时后即可在T2加权像上看到信号变化,病变区呈略长T2信号。②脑干、小脑病变能及时发现:因其成像原理不受颅骨影响,脑干、小脑梗死能早期清晰显示。③脑内小缺血性病灶发现率高:MRI扫描方向、序列运用合理,脑内的缺血性病灶都能及时发现,早期小病灶仅在T2加权像上见到略高信号,T1信号常无变化,腔隙梗死(lacunarinfarction)发现率MRI明显高于CT。④脑组织病变程度的区分:在MRI上仔细观察,能区分岀组织变性和软化,变性表现为单纯略长T2信号,或伴有略长信号。软化灶表现为明显长T1长T2信号,呈液性信号特征。MRI能帮助观察病变的演变过程及发展变化情况。MRI灌注成像和弥散成像还将帮助观察局部脑组织的功能变化,判断半暗带(penumbra)的存在。⑤对再通期少量出血敏感:再通期出血在CT上只能在急性期发现,仅能显示3?5天,而MRI发现变性血红蛋白的时间约2周~1个月。表现为病灶周边或病灶内斑片状短T1信号;⑥增强扫描:梗死发生3~7天至4~6周在MRI上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强化,呈脑回状强化。(3)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岀血起病较急,患者危重,因MRI检查时间较长,不宜进行MRI检查,但MRI检查也能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脑沟、脑裂内正常脑脊液信号消失,呈不均匀等门、等T2信号。部分病例可在显示出血灶的同时,显示引发出血的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等。(4)动静脉畸形:MRI上可见蜂窝样的血管流空,钙化明显,无或仅有占位征象,MRI可见粗大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MRA和DSA可明确诊断。六、颅脑损伤的MRI表现(1)脑挫伤: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脑水肿,T1WI呈低信号,T2WI示高信号,增强后急性期无强化,慢性期可见沿脑回沟的强化。(2)脑内血肿:多有外伤史,T1WI和T2WI的信号变化较为复杂,根据出血时间的不同,其信号变化不一。七、多发性硬化症的MRI表现多发生于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区,以20?40岁为发病高峰,临床上以缓解-复发方式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特征。急性期病灶T1WI见多发低信号,T2WI显示多发高信号,增强后可见多发强化。病灶常位于脑室周围,病变长轴与脑室呈垂直,慢性期强化不明显。八、MRI对脊髓病变的诊断价值(1)硬膜外肿瘤和肿瘤样病变:MR可直接显示硬膜外肿块影,局部硬膜受压移位,脊髓受压移位,有些病例尚可见肿瘤被新月状硬膜外脂肪包绕。增强后有助于鉴别诊断。最常见的硬膜外肿瘤为恶性肿瘤,以转移瘤最多见,大多位于硬膜外腔的后方或侧后方。最常见硬膜外良性病变为退行性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肥大增生等。(2)硬膜下髓外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60%,绝大部分为良性肿瘤,以神经鞘膜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最多见。MRI可显示肿瘤的部位、范围及对脊髓压迫情况。1)神经鞘瘤:75%神经鞘膜瘤T1WI呈与脊髓相等或略高于脊髓信号,25%为低于脊髓信号。40%神经鞘膜瘤可发生囊变、出血或坏死,在T1WI、T2WI上呈现相应信号变化。增强后所有神经鞘膜瘤均见强化,实质性肿瘤强化均匀;而合并囊变、坏死的实质肿瘤可呈不均匀强化。2)脊膜瘤:MRI平扫,T1WI病灶可呈等信号,T2WI可呈等或略高信号,伴钙化时,T1WI、T2WI均为低信号。呈卵圆形位于脊髓背侧,很少超过两个节段,脊髓多向健侧移位。静脉注射Gd—DTPA后T1WI,肿瘤呈持久性均匀强化,邻近硬脊膜可见“尾巴状”线性强化,颇具特征。(3)髓内肿瘤:90%?95%为胶质瘤,MR扫描可直接显示肿瘤部位、范围及与脊髓邻近结构的关系。1)星形细胞瘤:占髓内胶质瘤的30%,是儿童最常见的髓内肿瘤。MRI表现:典型者肿瘤范围广泛,呈多个脊髓节段受累。横段面上,T1WI肿瘤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肿瘤内合并囊变或出血时,可见信号不均匀;Gd-DTPA增强后扫描,肿瘤区明显强化。2)室管膜瘤占脊髓内胶质瘤的60%,占马尾、终丝区原发肿瘤的90%。为成人最常见的髓内肿瘤。MRI表现:脊髓增粗或终丝肿块,肿瘤区呈T1WI呈与脊髓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出血。Gd-DTPA增强后扫描,T1WI上可见肿瘤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4)脊髓损伤:MR在显示脊髓受压、髓内损伤、外伤性椎间盘病变和椎管内出血、神经根等软组织损伤方面明显优于CT。尤其矢状面成像可直接观察脊髓损伤的全貌和周围结构受损的程度。脊髓震荡伤多无阳性发现。脊髓挫裂伤可见局部脊髓外形膨大,脊髓内灰、白质对比消失,T1WI呈低信号水肿,其内可见散在矢状高信号出血灶,T2WI显示出血、水肿均为高信号。T2WI在显示水肿方面较T1WI敏感。(5)脊髓脱髓鞘性疾病1)多发性硬化:斑块好发于脊髓的背外侧束。可发生于脊髓的任何节段,常局限于1~2个节段。早期,颈髓居多,晚期,分布较均匀。MR为首选检查方法,矢状面T1WI、T2WI可显示病变范围,急性期TiWI仅显示脊髓因水肿、炎症反应而增粗,其内信号可正常,T2WI可见一个或数个高信号灶;增强后可见脱髓鞘斑块呈斑片状强化,多伴不同程度肿块效应。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可见脊髓逐渐变细呈萎缩性改变。2)急性散发性脊髓炎:为一组炎症后脱髓鞘性疾病,常发生在某些感染性疾病(如麻疹、天花、水痘、腮腺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后,MRI可显示弥漫性异常信号区,病灶散在,病灶周围可见水肿,肿块效应明显,脊髓可出现局限性肿胀膨大,增强后一般无强化。病灶内较少合并出血。急性坏死性脊髓炎易出现髓内出血。慢性期可见白质萎缩,灰质也可见萎缩改变,脊髓变细伴中央管扩大。3)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transversemyelitis,ATM)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病,原因不明。急性期,MR扫描,一半以上ATM显示正常,其他显示脊髓呈纺锤形肿胀增粗,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边界不清;有些病例增强后可见强化。MRI需对类似ATM的病变如急性椎间盘突出、血肿、硬膜外脓肿或脊髓压迫症加以鉴别,也可作为ATM治疗后随访。

每日一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