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湿疹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本期专题:胶质瘤专题功能神经外科专题
专家点评:特邀医院卜博教授、首都医科医院吴震教授,为本期论著《经硬膜内颞下岩尖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点评
胶质瘤专题1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对人脑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张磊,余进松,崔晨晨,时猛,孙麟,白津,郑骏年,范月超
基金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wsw-)
作者单位:徐州,医院颅底肿瘤外科(张磊,余进松,崔晨晨,时猛,孙麟,范月超);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白津,郑骏年)
通讯作者:范月超
目的: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MYD2)在人脑胶质瘤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87、U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脑胶质瘤及10例正常脑组织中SMYD2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分别转染人脑胶质瘤U87、U细胞,Westernblot检测SMYD2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p-p65、TIMP-1的表达水平;应用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SMYD2在正常组、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组和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组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MYD2蛋白的表达量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r=0.,P<0.05)。与Control-siRNA组比较,SMYD2-siRNA组SMYD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MMP9、p-p65显著降低,TIPM1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SMYD2-siRNA组较Control-siRNA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均P<0.01)。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显示干扰SMYD2后,人脑胶质瘤U87、U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SMYD2在胶质瘤中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SMYD2-siRNA靶向干扰了SMYD2的表达,下调SMYD2的表达水平能够降低人脑胶质瘤细胞U87、U迁移、侵袭的能力。2RNAi干扰脑胶质瘤CEP55蛋白表达对胶质瘤细胞LN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于震男,罗正祥,赵鹏来,王瀚轩,杨纶先,章文斌,邹元杰,石磊,张岩松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
作者单位:南京,南京医院神经外科(于震男,罗正祥,赵鹏来,王瀚轩,杨纶先,章文斌,邹元杰,张岩松);医院神经外科(石磊)
通讯作者:张岩松
目的:探讨中心体相关蛋白55(CEP55)在胶质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通过RNAi技术敲低CEP55蛋白表达对胶质瘤细胞系LN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院25例胶质瘤手术标本及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35例样本中CEP55的表达水平。通过siRNA敲低LN细胞系中CEP55的表达后,采用细胞计数、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其对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功能的影响。结果:CEP55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干扰CEP55的表达后,胶质瘤细胞LN的功能明显降低。结论:CEP55在胶质瘤中高表达,并参与影响了胶质瘤细胞系LN的增殖、迁移、侵袭功能。CEP55今后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新靶点。3艾滋病合并胶质瘤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王天伟,牛小东,毛庆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TJPT)
作者单位:成都,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毛庆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胶质瘤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AIDS合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多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检索到31篇文献,符合标准的病例共35例。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诊疗方式患者的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级别的不同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AIDS合并胶质瘤患者,手术后放、化疗比活检后放、化疗更有助于延长其生存期。4人脑胶质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基本生长特性
王陈汉,孙文博,刘宇驰,阎华,钱春发,肖红,刘宏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重大项目(ZDX)
作者单位:南京医院神经外科(王陈汉,孙文博,刘宇驰,阎华,钱春发,刘宏毅),研究所(肖红)
通讯作者:刘宏毅,肖红
目的:探讨建立人脑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为个体化研究临床胶质瘤细胞的特性提供材料。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在培养皿中,经历种植、培育、提取等步骤,获得胶质瘤原代细胞,并采用划痕实验测试其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测试其侵袭能力。结果:组织块培养法成功培育了胶质瘤原代细胞;并且培育出的胶质瘤原代细胞具有良好的迁移能力和侵袭力。结论:本实验方法培养的人脑胶质瘤原代细胞可用于个体化研究临床胶质瘤细胞的特性。5RASD1在胶质瘤U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孙宗汉,高尚锋,刘光平,王杰,华磊,朱玉辐,于如同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021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M);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B)
作者单位:徐州,医院医院(高尚锋,朱玉辐,华磊,于如同);徐州医学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所(高尚锋,于如同),研究生学院(孙宗汉,刘光平,王杰)通讯作者:朱玉辐
目的:揭示Ras家族小G蛋白——RASD1在胶质瘤U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在稳定过表达RASD1的胶质瘤U细胞系中,应用Westernblot验证RASD1过表达效果;应用*笔环肽染色显示细胞骨架蛋白F-actin的分布;应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过表达RASD1对胶质瘤U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胶质瘤U细胞系中外源性RASD1过表达成功。过表达RASD1降低了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在细胞板状伪足、侵袭伪足上分布。稳定过表达RASD1的胶质瘤U细胞迁移能力下降。结论:RASD1具有抑制胶质瘤U细胞迁移能力的作用。功能神经外科专题6中国三个大城市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及陪护者现状的多中心调查
杨艺,王凯,周锋,张瑛,夏小雨,何艳斌,陈炎,倪啸晓,何江弘,虞容豪,安胜利,狄海波,谢秋幼
基金项目:首都特色医疗项目(Z1411070041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A)作者单位:北京,医院附属八一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杨艺,夏小雨,何江弘);医院医院高压氧与神经康复中心昏迷研究组(周锋,何艳斌,陈炎,倪啸晓,虞容豪,谢秋幼);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系(王凯,安胜利);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植物状态和意识科学研究所(张瑛,狄海波)
通讯作者:谢秋幼
目的:调查国内三个大城市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现状,以及造成家庭陪护者生活和精神压力的可能因素。方法:年1~12月在医院医院高压氧与神经康复中心、医院附属八一医院、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植物状态和意识科学研究所收回了63例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陪护者的有效调查问卷。对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3份问卷涉及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中,男性45例(71.4%),女性18例(28.6%);诊断为植物状态41例(65.1%),微意识状态为20例(31.7%)。大部分患者来自农村。外伤、脑血管病变和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最常见的病因。51名陪护者(81.0%)不同意放弃治疗,35名陪护者(55.5%)表示目前精神状态差。结论:三大城市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普遍获得积极的治疗,而陪护者的生活和精神压力非常大。应采取一些有效改进社会救助和患者陪护的措施,并采用有效的方法来缓解陪护者的压力。7颅脑分层重建融合手术辅助系统在癫痫外科的应用
林久銮,孙朝晖,王海祥,张冰清,宋宪成,刘一鸥,徐成伟,柏建*,周文静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CB);清华大学自主项目(1080074)
作者单位:北京,医院癫痫中心
通讯作者:周文静
目的:探讨颅脑分层重建融合手术辅助系统进行颅脑外科精准定位和微创手术的方法。方法:采用影像处理系统Neurotech三维呈现11例癫痫手术患者的头皮、颅骨、颅脑的三维影像,以及脑表面沟回及血管形态、分布、走行信息,判断沟回功能。根据术前评估在三维脑表面上绘制切除范围,确定切除脑沟回,利用融合技术获取切除范围在头皮、颅骨、脑表面各层次的投影位置及范围。据此设计精准合理的头皮切口、颅骨钻孔、铣开范围及硬脑膜剪开范围和大小,精准暴露脑表面切除范围。术中根据三维沟回形态,辨识暴露沟回解剖及功能,结合重要血管及功能区进行手术操作的安全规划。结果:11例患者手术出血在~ml,开颅过程均未伤及静脉窦及脑表面桥静脉,手术均未超出设计范围造成额外的脑功能损伤。术后恢复快,无贫血;术后癫痫Engle评分均为Ⅰ级。结论:采用颅脑分层重建融合开颅辅助系统及术中沟回辨识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外科医师进行手术规划,构建神经外科的影像数字信息平台;实现脑外科手术的三维可视化,达到脑外科手术精准、微创和安全的目的。83.0T磁共振联合伪彩色技术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项崇,邹元杰,肖勇,刘宏毅,刘翔,刘永,胡新华,赵金兵,耿良元,罗正祥
作者单位:南京,南京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邹元杰
目的:探讨3D-TOF-MRA、3D-SPACE联合伪彩色技术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单侧面肌痉挛患者行3D-TOF-MRA及3D-SPACE检查,并对图像进行伪彩色处理。所有患者均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对所获得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伪彩色处理后的图像结果分析显示,患侧神经受血管压迫者的比率为91.5%,明显高于健侧神经受血管压迫者的1.7%。与手术结果对比,伪彩色处理后的图像显示患侧责任血管的敏感度为94.9%,准确度为98.2%。结论:3D-TOF-MRA及3D-SPACE联合伪彩色技术能清晰地显示面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可作为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的辅助手段。论著9经硬膜内颞下岩尖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
徐硕,于群,鲁艾林,陆小明
作者单位:南京,南京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陆小明
目的:总结经硬膜内颞下岩尖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硬膜内颞下岩尖入路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10例患者的肿瘤均位于中上岩斜区;其中包括脑膜瘤4例、神经鞘瘤6例;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6例,部分缓解4例。术后2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出现暂时性轻度面瘫,2例面部疼痛患者出现面部麻木。所有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均无肿瘤复发。结论:硬膜内颞下岩尖入路根据个体需要磨除岩骨骨质增加暴露空间,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可通过缓慢释放中颅窝底及环池周围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增加暴露空间,根据Labbe’s静脉位置向前适当调整颞底暴露可降低静脉损伤风险。硬膜内颞下岩尖入路适用于切除中上岩斜区肿瘤。10鞍上及鞍内颅咽管瘤经翼点入路和额底入路手术疗效的研究
毕建华,王小峰,齐春晓,杨康,车宁伟,魏明海,尹剑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作者单位:医院脑外一科(毕建华);医院神经外科(王小峰);大连医院神经外二科(齐春晓),神经外一科(杨康,车宁伟,魏明海,尹剑)
通讯作者:魏明海,尹剑
目的:探讨经翼点及额底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上及鞍内颅咽管瘤的效果、垂体柄保留、下丘脑保护,以及手术操作技巧和术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5例首次就诊的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总结分析术前、术后症状及辅助检查的改善。特别对采用翼点入路(15例)与额底入路(10例)两种术式在肿瘤切除程度及垂体柄保留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另结合手术经验分析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术中注意事项。结果:本组患者颅咽管瘤的全切率为84%。经额底入路患者的全切率为86.7%,经翼点入路患者的全切率为80%;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例患者的垂体柄保留,垂体柄的保留率为88%;其中经翼点入路的患者13例,经额底入路的患者9例;垂体柄保留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手术效果:头痛的缓解率为90.9%,视力障碍的缓解率为61.5%,视野改善率为40%;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改善率为16.7%,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善率15.4%,泌乳素改善率85.7%,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改善率44.4%。3例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行放疗,2年后复查未见肿瘤复发。所有随访患者的Karnofsky评分平均值为90分。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颅咽管瘤的最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挽救视力及视野;可终止内分泌功能损害进一步发展,但对已有的内分泌紊乱改善不明显。经翼点入路和额底入路在肿瘤切除程度及垂体柄保护方面无显著差异,而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对术后并发症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理。11乙状窦后入路两种骨性标志定位与静脉窦关系的比较
蔡青,张斌,冯达云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作者单位:西安,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张斌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两种骨性标志(乳突根部后缘及星点)定位与静脉窦的准确性比较。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星点)和B组(乳突根部后缘),分别测量关键孔中心与横窦下缘(垂直距离)和乙状窦内侧缘的距离(水平距离),比较两组的水平及垂直距离。结果:B组患者关键孔与横窦之间平均垂直距离为(4.6±1.2)mm,明显小于A组的(8.3±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B组患者的水平距离[(2.8±1.1)mm]亦明显小于A组[(5.6±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结论:乳突根部后缘比星点骨性定位关键孔准确,对乙状窦后入路横窦及乙状窦交角暴露更具指导意义,对临床手术过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2兔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刘永斌,唐莉,刘坤祥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基金(黔科合J字[]4号);贵州省遵义市科技局基金(E-)
作者单位:遵义,遵义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
通讯作者:刘坤祥
目的:探讨建立兔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模型的适合方法,并观察失神经骨骼肌形态变化。方法:选取雌雄不限的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兔无菌下切断其胫神经,对照组兔不作任何处理;两组动物常规单笼饲养。术后观察动物的一般生存状况,并于术后4、8周分别测定两组兔的腓肠肌的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以及运动终板的数目。结果:对照组动物状态良好,实验组动物全部存活。术后前3d给予常规剂量头孢米诺后,实验组动物均未出现伤口红肿、感染,状态良好。切断胫神经4、8周后,测定两组兔的腓肠肌的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以及运动终板的数目,实验组的手术侧与健侧,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两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切断兔的胫神经可以作为建立动物失神经肌萎缩模型的合适方法。13前颅底广泛性骨折的手术策略
*永凯,韩德清,包正*,刘宇超,杨春,袁文
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计生委科研基金(B-)
作者单位:株洲,中南大学湘医院脑血管病中心
通讯作者:韩德清
目的:探讨前颅底广泛性骨折的最佳手术处理策略。方法:本组68例前颅底广泛性骨折患者,采用硬膜外入路手术34例和硬膜下入路手术34例,术后随访患者2周、1个月、3个月;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硬膜下入路治疗前颅底广泛性骨折患者术后在视力好转、嗅觉好转,治愈脑脊液漏,减少前额闷胀疼痛,额叶脑挫伤并血肿清除率,减少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眶周脓肿发生率方面优于硬膜外入路治疗患者(均P<0.05)。硬膜下入路与硬膜外入路治疗前颅底广泛性骨折患者术后在额叶萎缩、脑膜脑膨出、粘液囊肿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硬膜下入路治疗前颅底广泛性骨折拥有明显的优势:治愈脑脊液漏,减少颅内感染发生率,清除额叶脑挫伤并血肿,改善视力和嗅觉。14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继发性癫痫手术治疗的效果
王琴,曾其昌,*红星,卢*,*亚辉,彭琼
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专科建设资助项目[()43]
作者单位:长沙,湖南省医院神经外科癫痫诊疗中心
通讯作者:*红星
目的:探讨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继发性癫痫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年3月~年6月手术治疗的8例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和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等综合评估,术中行皮层脑电监测。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5年;疗效按Engel分级,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1例。有4例患者手术2年后逐步停服抗癫痫药物。结论:手术治疗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继发性癫痫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临床研究15多囊肾合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闵杰,吴明灿,姚远,杨磊,赵健,王仙,陈世洁
作者单位:荆州,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陈世洁
目的:探讨多囊肾合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多囊肾合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有多囊肾、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患者DSA检查为前交通动脉瘤,经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肾功能异常无进一步发展。结论:对于有多囊肾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的患者需完善动脉瘤的筛查,如发现颅内动脉瘤,需根据肾功能情况积极予以合适的治疗处理方案。16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外伤患者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俊强,熊元元,李威,李曦,周维,谭龙,杨立坚
作者单位:410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杨立坚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外伤患者伤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伤后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T、APTT、FIB、D-二聚体含量和DIC评分,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