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两面性,血栓形成对身体的影响也不除外。在我们潜意识里,血栓形成后阻塞血管,减少血流,貌似只有这种有害结局,那么好的影响是怎么说呢?
一、有益方面:
比如消化性溃疡底部的血管,如果在病变侵蚀前或破坏前已形成血栓,就减少或避免了大出血出现的可能性,还有结核性空洞洞壁的血管。
二、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身体有害的影响
1.血管阻塞
当动脉管腔不全阻塞时,造成堵塞血管远端支配的组织器官缺血或损伤,实质细胞萎缩。当动脉管腔完全阻塞时,则堵塞血管远端支配的组织器官坏死,如脑动脉阻塞造成的脑梗死,冠状动脉阻塞造成心肌梗死,肾动脉血栓造成肾梗死。
当血栓阻塞浅表静脉血管时,因浅表静脉侧支循环丰富,常不表现明显症状;相反,若阻塞深静脉血管时,因无有效的侧支循环,可能有局部静脉淤血、水肿、出血或坏死。
2.栓塞
有些血栓形成后并不能与血管壁牢固黏着,血栓部分或整体有可能脱落,随血流运行,当运行至直径与本身相当的血管时,便不能继续前行,引起被阻塞组织器官栓塞。如下肢深静脉血栓易致肺栓塞,房颤所致左房血栓易致脑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下肢动脉栓塞等。血栓或栓子内部如果含有细菌,则可能感染栓塞器官导致败血性梗死或脓肿形成。
3.变形
变性主要是指含有细菌的栓子滞留在心脏瓣膜上,发生机化的过程中出现瓣膜增厚、变硬,瓣叶之间黏连或瓣叶与心室壁黏连后出现瓣膜口狭窄。瓣膜增厚、卷缩,腱索增粗缩短,出现瓣膜关闭不全。
4.广泛性出血
发生于微循坏内的纤维素性血栓形成后。之前科普已经讲过纤维素性血栓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是凝血过程的最后一步,在其形成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内源性、外源性凝血因子),并且纤维素形成后又促使血浆素原激活,血液凝固障碍,导致全身广泛性的出血、甚至休克,这种因凝血因子消耗导致的疾病叫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也成为耗竭性凝血障碍病(consumptioncoagulopa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