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 任重道远
中国宏观经济是拐点出现还是正实现软着陆?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济界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上周,中国人民银行适时公布了9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笔者分析这些数据,整体感觉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不少,至少在扩大内需方面,就不太乐观。
9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金融运行继续保持了平稳,但M2和M1增速差距过大的问题仍然存在:9月末,M2、M1、M0同比增长分别为17.9%、11.6%、8.5%;而今年6—8月份,M2同比增长分别是15.7%、16.3%、17.3%,同期M1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1.3%、11%、11.5%。数据显示出在过去的四个月中,M2货币层次已经连续突破了央行年初制定的15%的增长指标,并逐月走高,同时,M2和M1增速差距也呈现出逐月拉大的态势。
导致9月份M2快速增长一是因外汇占款投放增加;二是因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长。对于第一个原因,限于篇幅这里不做分析。至于第二个原因,有数据为证:前9个月,我国居民户定期存款累计增加1.2万亿元多;同比多增加6041亿元;活期存款增加4781亿元,同比少增加767亿元。数据显示出,9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长了20%,居民储蓄存款的大幅增长使得9月末的人民币存款同比增长了19.1%,几乎接近了2003年年底的增长水平。
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在于居民对未来支付能力信心不足,导致居民的预防性谨慎持币动机强化;另一方面,股市低迷、利率处于历史新低、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等降低了居民持有货币资产的机会成本,从而增强了居民的持币动机。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居民消费的同步增长,货币供应量的增量更多表现在货币M2层次上的沉淀。同时,9月份金融统计数据还显示,企业存款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这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也同样没有落实分配到企业层面。
再分析M1货币层次。M1包括M0和活期存款两部分,是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主要用于商品及劳务的交易和支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即时购买力。活期存款同比增加的减少、M1和M2增速差距的拉大说明了同样的道理,那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没有转变为即时购买力,更多体现为M2中居民定期存款的增长。以上的分析表明,金融*策在扩大居民消费方面的乏力。
导致居民消费乏力、内需不振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这在9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中并没有直接的反映,统计数据看不出居民储蓄存款的分布结构以及增长结构,但另外的一组数据或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据媒体披露,目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从这组数据大体可以推测出,居民储蓄在结构上的分布不均———大部分存款掌握在一部分人手里,储蓄存款增加只是少部分人的增长。显然,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并不利于内需的扩大,大多数居民在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收入增长缓慢的前提下,要想实现消费的升级实属不易,因此在目前状况下,也不可能能对扩大内需做出多大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扩大内需还任重道远,至少现在还没有见到成效,因此,为扩大内需,笔者认为,*府有必要在能增强广大居民消费信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能增加中低收入者消费支出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并促使改革措施能真正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