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
病理机制
1.脑供血动脉在皮髓质交界处变细,栓子易受阻于此而形成瘤(或脓肿)灶。胶质瘤起源于髓质位置往往较深;脑转移瘤通常为大量脱落癌细胞栓子成批量进入血循环而致,多发发病是其特点。胶质瘤常为单发。
2.脑转移瘤主要为血源性转移,各个方向生长速度一致,并且为膨胀性生长,因
此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外侧壁多光整。胶质瘤由神经胶质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同、生长速度不均,并且为浸润性生长,因此多呈不规则形,外侧壁多不光整。脑转移瘤、胶质瘤病灶内侧壁由于肿瘤组织不规则坏死液化而凹凸不平;脑脓肿环形强化者,脓肿完整包膜已形成,其内含有脓液,张力较高,因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内外侧壁均较光整。
3.壁结节对脑肿瘤的诊断具有较特征性意义,但对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无明显意义,而多发壁结节则是胶质瘤的特征性征象。脑转移瘤、胶质瘤肿瘤中心的缺血液化坏死为多中心、不均匀的,同时张力又不高,因此二者病灶壁厚而不均匀。脑脓肿完整包膜已形成,脓腔内压力高,脓肿壁薄而均匀。仅部分病灶壁厚薄不均,大多表现为强化环的皮质侧较厚,白质侧较薄,这与脑灰质血供丰富而白质侧血供较少有关。
4.脱髓鞘假瘤:①MRI检查:病灶多位于脑白质内,多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一般水肿较轻,合并出血时T1WI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其边界尚清,占位效应明显,周围常伴有不同程度水肿。②MR增强扫描多为环状或开环状强化,出现开环征或非闭合性强化以及垂直于侧脑室分布的火焰状强化。
总结
脑脓肿——脓液DWI高信号(弥散受限)——壁DWI低信号——张力——内内外壁光整。
转移瘤——坏死DWI低信号——壁DWI高信号(弥散受限)——外壁光整(膨胀性生长)——内壁不光整(肿瘤坏死所致)
胶质母细胞瘤——坏死DWI低信号——壁DWI高信号(弥散受限)——外壁不光整(侵润性性生长)——内壁不光整(肿瘤坏死所致)
脱髓鞘假瘤——水肿轻——开环征——垂直于侧脑室分布的火焰状强化——DWI可高可低(可能与不同病程时相的病灶内部水分子微环境差异有关)——DW呈高信号的区域往往与强化区域相一致,提示病变处于急性或亚急性期,对评估病变的活动性及疗效应有所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