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颅内压监测术六
TUhjnbcbe - 2020/12/9 16:11:00
白癜风是什么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71218/5941903.html
颅内压监测:采用脑室内型还是脑实质型?对于重型颅脑外伤(traumabraininjury,TBI)患者,颅内压(ICP)监测已是常规的观察颅内压力变化的手段,对治疗有指导作用。常见的颅内压监测方式包括将探头置于脑室内与脑实质内。比较不同部位的监测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意义。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创伤科的AlbertoAiolfi等回顾性分析两种监测方式的预后,结果发表在年5月《JNeurosurg》杂志上。

该研究从创伤质量改进项目(TraumaQualityImprovementProgram,TQIP)数据库中收集01年至年期间重型颅脑损伤并实施ICP监测的患者资料。按照ICP探头位置分为脑室内组(IVD)与脑实质组(IPD)。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GCS评分、AIS评分(简明损伤评分)、住院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人工呼吸时间、在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以及神经功能状况。

结果分析显示,TQIP数据库中两年期间登记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进行颅内压监测56例。包括IVD组例(5%),IPD组例(47%)。两组患者的AIS损伤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间总住院天数、ICU住院天数、人工呼吸时间以及神经功能预后等均无显著差异。但IPD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IVD组,40.%比4.4%(p=0.00);而IVD组0天内死亡率高于IPD组,9%比5.5%(p=0.)。根据AIS评分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IVD组与IPD组患者0天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AIS评分5分、GCS评分<9分以及坠落伤是死亡率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防治静脉血栓是降低死亡率的独立因素(表1)。而ICP监测类型的不同并不影响患者预后。表1.与死亡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最后作者指出,ICP监测方式对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存活率及神经功能预后并无影响;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可能降低TBI患者死亡率。

国内外颅内压监测专家赴医院神经外科开展学术交流

ICP大师路演

颅内压监测是脑损伤患者标准治疗手段之一,年IntegraCodmanICP大师路演活动于7月下旬启程,途径无锡-福州-济南-医院。活动第一站,他们来到解放*第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压顶尖专家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医学院AndrewMaas医院高国一教授来院交流指导,旨在促进神经外科医生在颅内压监护技术上的交流,提高诊疗水平。

7月日下午,AndrewMaas教授和高国一教授来到医院,他们首先对NICU进行了参观访问,两位专家对科室的危重患者救治情况一一询问,了解其治疗方案,与科室负责人共同探讨患者现存问题,并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Maas教授表示:医院NICU对危重患者进行了规范的颅内压管理,水平已与国际接轨。接着,AndrewMaas教授和高国一教授来到神经外科会议室,他们的到来受到神经外科医护人员的热烈欢迎,科内全体医生、护士长及护理骨干积极参加此次活动,与国外专家共同交流讨论。两位专家就颅内压主题分别作了报告,围绕颅内压监测的发展、临床意义、管理、今后趋势及未来年轻医生即将面临的挑战作了精彩授课,并指出:医院面临许多科研任务,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要学会总结、反思、分析,建立颅内压监测数据库,在现代化人工智能时代创新、探索更多未知的神经外科新技术,造福患者。多位医生纷纷将临床上遇到的颅内压监测方面问题向专家请教,现场学术氛围十分浓厚。授课结束后,MASS教授将其出版的颅内压管理书籍进行签名,并一一赠送给在场的医护人员,鼓励大家不断探索颅内压的奇妙世界。NICU向教授介绍了一份脑外伤患者的诊治病历:患者入院时双瞳散大、GCS4分,通过给予颅内压监测及低温冬眠治疗,最终康复出院。教授点评:这是个严重颅脑外伤抢救非常成功的患者,该患者的良好预后体现了医院脑外伤救治能力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专家在肯定神经外科在颅内压方面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为大家提出了更远大的工作愿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充分利用颅内监测,融入各个亚专业,做好神经外科的各项临床研究。这是一份有趣而伟大的科研项目,希望大家能继续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救治水平的不断提升做出贡献!手把手教你做----脑实质颅内压监测

脑实质颅内压监测置

①备皮

②穿刺点定位、标记(龙胆紫)

③消*(半径15cm)、铺巾

④检查和准备操作物品(刀片、钻头、NS、局麻药)

⑤局部麻醉(止血:张力、肾上腺素)

⑥穿刺点做0.5cm切口,深达骨面,内外长度保持一致,充分分离组织

⑦钻孔,钻头保护栓置于cm处,突破内骨板,勿陷入脑实质

⑧校零

⑨置入测压导管或传感器,连接换能器、显示器等设备

⑩无菌敷料覆盖,固定

?全程严格无菌操作

?止血:张力、微量肾上腺素

?切口:0.5cm,深达骨质,充分分离组织

?钻头长度cm,根据颅骨厚度可做适当调整

?垂直颅骨钻孔,次突破,突破内骨板

?针头刺破硬脑膜,探针确认

?光纤传感器须预先调零,液压传感器定时调整零点

?传感器深度请参见说明书,根据波形和温度判断

?压电应变感应器可以弯折,光纤感应器、气动感应器不能弯折

?固定,避免受压、打折、扭曲

?放置时间:5~7天

不同部位颅内压监测的差异

颅内压监测是神经重症病人监测的重要措施。在脑室内和脑实质内都可以进行颅内压监测,而不同部位的监测结果是有很大差异的。

最近,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DaiWai等研究者在NeurocriticalCa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不同部位颅内压监测的颅内压区别。该综述收集了同时进行脑室和脑实质颅内压监测的病例文章,将ICP分为ICP-v(脑室内)和ICP-bt(脑实质内),大量数据表明,这两者之间有明显区别。

(以上图片为NEUMATIC系统工作截图:

实时不间断数据,每小时分布)

比如:

Shapiro等回顾性研究了44位SAH,ICH,TBI,AVM,脑水肿和肿瘤患者,虽然ICP-v和ICP-bt的相关系数为0.99,但相对于ICP-bt,ICP-v的值明显偏高。

Lescot等回归性研究了0位SAH,TBI,AVM和肿瘤患者,利用两套系统和探头,同时监测ICP-bt和ICP-v,虽然没有统计上的差异,但ICP-bt和ICP-v两者相差±7mmHg。

Schickner和Young前瞻性研究了10位TBI和ICH患者,其中1%的ICP-bt值低于ICP-v,66%的ICP-bt值高于ICP-v。ICP-bt平均值为6.6mmHg,而平均ICP-v为7.4mmHg。

Slavin和Misra回顾性研究了5位ICH,AVM和肿瘤患者,临床上发现,不同测量位置之间存在压力梯度,需要一定的时间达到平衡,不同位置ICP的差异在-8mmHg之间。

Koskinen前瞻性研究了18位患者发现,平均ICP-v为18.±mmHg,ICP-bt(使用Codman微传感器)为19.0±0.mmHg,两者之间高度相关,r=0.79,p0.。但是,在ICP-v小于15mmHg时,ICP-v高于ICP-bt值。

Mahdavi等回归性研究了7位TBI患者,比较不同范围下ICP-bt和ICP-v的相关系数,在ICP超过正常范围时,ICP-bt和ICP-v的相关系数较高,而在ICP小于0mmHg时,两者的相关性较低。

等等。

作者认为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还没有办法来计算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ICP-bt和ICP-v的差异可能和病人的病理有关,比如,同侧的ICP-bt监测点离病灶更近,测得的ICP会比对侧的ICP-v更高。同样,脑室内出血时,ICP-v会比远处对侧的ICP-bt测量值更高。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哪一种方法在临床上更优越,脑实质内监测和脑室内监测各有优缺点。

但现在应该重视ICP-bt和ICP-v是不同的测量,仔细地区分有利于更准确地描述病人生理参数和别人结局。

遥感监测颅内压技术在NICU应用的可行性

颅内压(ICP)监测在创伤性脑损伤(TBI)的诊治中至关重要。遥感监测ICP技术通过植入的传感器对ICP进行连续的监测,而不需要重复植入传感器。医院神经外科的AlexanderLilja‐Cyron等研究遥感监测ICP系统在神经科重症监护室(NICU)使用的可行性,结果发表在年5月的《JNeurotrauma》在线上。

17例去骨瓣减压TBI的患者中,植入遥感监测ICP传感器(图1、)。记录ICP曲线、ICP监测持续时间、信号质量和并发症等资料。

图1.Raumedic遥感监测ICP系统,包括一个植入性遥感传感器(Neuroven‐P-tel)和一个数据读取器(readerTDT1readP)。传感器植入脑实质内,读取器获取ICP数据,连接到一个存储或显示装置(DataloggerMPR1),或者可以直接连接到床边监视器。

图.在脑实质内植入遥感监测ICP传感器(a);读取器(b)置于传感器相应的皮肤上。

17例患者中位年龄55岁。其中,8例为严重TBI,8例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阻和1例自发性脑内出血。ICP监测持续时间54-59小时,中位数为小时。17例患者共进行长达小时的ICP监测。由于读取器在皮肤上移位,ICP信号丢失61次,丢失时间中位数为1.5分钟,占总监测时间的0.8%。当信号丢失时,可以通过调整读取器位置重新获得数据。17例患者中,16例存活。遥感监测ICP结果,术后第一天ICP下降7.5-1.6mmHg,平均至10.7mmHg;在NICU一周后ICP下降4.0-8.mmHg,平均至6.mmHg。所有17个植入式遥感监测传感器运作良好,没有伤口感染。

作者指出,遥感监测ICP技术在NICU中是可行的。遥感检测技术监测得的平均ICP数据,在信号质量和稳定性方面可比拟传统颅压监测装置,足以用于临床ICP判断和制定治疗决策。低采样频率(5Hz)不能分析颅内压波的波幅和形态,但可以用来计算派生指数,如压力反应指数(PRx)等,评估颅内压。

脑出血后颅内压监测与治疗

年6月8日,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的脑出血论坛上,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内科赵性泉教授带来“脑出血后颅内压监测与治疗”的精彩报告。详细内容如下:

一、颅内压管理的重要性

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内壁的压力,通常认为,健康成年人正常颅内压为5-15mmHg。轻度颅高压是指16-0mmHg,中度颅高压为1-40mmHg,大于40mmHg则为重度颅高压,这种颅压对患者是有危险的,因此需要高度
  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内壁的压力,通常认为,健康成年人正常颅内压为5-15mmHg。轻度颅高压是指16-0mmHg,中度颅高压为1-40mmHg,大于40mmHg则为重度颅高压,这种颅压对患者是有危险的,因此需要高度
  脑出血后颅内压管理为何需要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行颅内压监测,那么哪些病人需要做呢?如果病人存在以下指征则应考虑:GCS评分≤8,且与血肿占位有关;临床考虑小脑幕切迹疝;严重脑室出血;脑积水。


  脑出血后颅内压的控制目标应维持在0mmHg以下,达到一种轻度颅高压,防止过高的颅压出现。同时脑灌注压(CPP)维持在50-70mmHg之间,防止继发损伤的出现。

脑出血后高颅压的治疗


  那么对于高颅压,我们内科医生能做什么,我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甘露醇,其实不是这样的。一般治疗通常包括床头抬高0°,轻度镇静,保持颈静脉回流通畅,以及过度通气。药物治疗方面,我们用的比较多的是甘露醇、高渗盐水、激素,以及其他的一些药物。


  高渗盐水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高渗盐水(HS),近几年人们对于HS的应用越来越多。HS能够改善血流流变学,使血液粘度改善,毛细血管管腔增宽,红细胞通过能力增强,改善损伤脑组织的微循环和氧合,自主调节血管收缩,降低CBV和ICP。此外,HS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抑制中性粒细胞*性反应,增强NK和T细胞功能,协调致炎与抗炎因子,并减少细胞凋亡。


  年有研究对不同浓度高渗盐水和甘露醇对颅内压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HS降颅压效果无论从降颅内压最大幅度、最大效应时间还是维持时间上均明显优于甘露醇。HS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从而能更好的改善CPP。AHA/ASA指南指出,甘露醇或HS均可应用,HS可能效果更好。但需要大样本RCT研究进一步证实HS的有效性、安全性、最佳治疗方案。


  HS使用注意事项


  1.监测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变化,防止血渗透压超过0mmol/L,血钠浓度控制在~mmol/L以下,每天血钠浓度增加不超过10~0mmol/L。


  .心、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慎用,注意监测血压、心率、尿量、肾功能的变化。


  .深静脉置管,减少周围静脉炎和疼痛的发生。


  4.HS不可长时间应用,与MT交替使用,不但能减少HS可能的副作用,也能减轻或避免MT的反跳作用。


  手术治疗


  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增大会对周围脑组织造成机械压迫,而且血肿本身在降解过程中会产生有*物质,继发的对周围脑组织产生*性作用。因此我们进行手术治疗,旨在解除血肿的占位效应和周围脑组织的中*反应。然而,手术治疗本身我们比较担心的是,颅内活动性出血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此外,手术清除血肿需要切开血肿浅层的脑组织,可能会造成新的出血。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有研究对血肿清除术vs保守治疗进行了比较,得到一个阴性的结果,即对于自发性浅表脑内出血但无脑室内出血的患者而言,早期手术不会增加6个月时的死亡或伤残率,并有可能带来较小但具有临床相关性的生存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该研究在入组时有一个前提,也就是把外科医生认为可以明显获益的病人已经排除并接受手术治疗了,这是一个伦理学的要求。所以说基本上是对于外科医生认为不适合手术治疗的病人,再去随机分组接受手术或保守治疗,最后得出的结论肯定是有偏倚性的。我们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随机,在医学上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这在临床实践与伦理学之间有一个冲突。

年AHA/ASA脑出血指南管理推荐

颅内压(ICP)监测和管理


  1.对脑积水患者进行进行脑室引流是合理的,尤其是伴意识水平下降的患者,可行脑室穿刺外引流。(IIa类推荐,B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ICP监测和给予相应处理:ICH患者GCS评分≤8分、出现小脑幕疝的临床表现、严重脑室内出血、脑积水。根据脑血流自动调节的情况保持脑灌注压在50-70mmHg之间。(IIb类推荐,C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ICP升高的ICP患者不应该给予类固醇激素治疗。(III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手术


  1.小脑出血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或脑干受压和/或梗阻性脑积水应尽快手术清除血肿。(I类推荐,B级证据)


  .对于大多数幕上ICH患者而言,手术的有效性尚不明确。(IIb类推荐,A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当患者恶化时早期进行血肿清除术并没有显著的优势。(IIb类推荐,A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4.进行性恶化的患者可考虑幕上血肿清除术,以挽救生命。(IIb类推荐,C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5.对于伴有以下情况的幕上ICH患者可采用去骨瓣减压术(DC)联合或不联合血肿清除术治疗以减少死亡率;昏迷、显著中线移位的大面积血肿、ICP升高且药物治疗无效(IIb类推荐,C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6.使用立体定向设备进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单用内镜或溶栓药物联用,这些方式的疗效尚不明确。(IIb类推荐,B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脑出血的药物治疗


  止血和凝血障碍/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合并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该适当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I类推荐,C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由于服用VKA(维生素K拮抗剂)而导致INR升高的ICH患者,应停用VKA,补充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纠正INR值,并静脉应用维生素K(I类推荐,C级证据)。使用PCCs(凝血酶原复合物)比使用FFP(冰冻新鲜血浆)并发症更少,纠正INR更为迅速,作为首选考虑(IIb类推荐,B级证据)。rFVIIa并不能纠正全部凝血异常,尽管可降低INR,从而不能完全恢复正常血栓形成机制。因此,不推荐常规应用rFVIIa(III类推荐,C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对于服用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的ICH患者,可给予患者个体化考虑采用FEIBA(FVII抑制物旁路活性)、其他PCCs或者rFVIIa治疗,如果患者在发病前小时内服用过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可考虑使用活性炭,服用达比加群的患者可考虑血液透析。(IIb类推荐,C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4.对于服用肝素的急性ICH患者可考虑采用鱼精蛋白治疗。(IIb类推荐,C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5.曾经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ICH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并不确定。(IIb类推荐,B级证据;较上一般指南有修订)


  6.尽管对于凝血机制正常的ICH患者,rFVIIa可以限制血肿扩大,但是证据表明对于未经筛选的患者,应用rFVIIa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且缺乏临床获益证据,因此,不推荐应用rFVIIa。(III类推荐,A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7.ICH患者在住院的前几天内应行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I类推荐,B级证据);加压性弹力袜对于减少DVT或改善预后无益。(III类推荐,A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8.症状发生1-4天内活动较少的患者,在有证据提示出血停止的条件下,可应用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皮下注射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IIb类推荐,B级证据;同上一版指南)


  9.对于症状性DVT或PE(肺栓塞)的ICH患者,或可考虑全身性给予抗凝药物或IVC(下腔静脉)滤器放置(IIa类推荐,C级证据)。到底选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治疗需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发病时间、血肿稳定性、出血的原因以及患者的总体状况。(IIa类推荐,C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血压管理


  1.对于收缩压-0mmHg的住院患者,在没有急性降压禁忌症的情况下,快速降压至mmHg可能是安全的(I类推荐,A级证据),并可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IIa类推荐,B级证据;较上一版指南有修订)


  .对于收缩压0mmHg的ICH患者,在持续性短效静脉药物(压宁定等)输注和密切监测血压的情况下,进行积极降压治疗是合理的。(IIb类推荐,C级证据;新增推荐内容)

一例老年急性颅脑外伤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应用及治疗

患者男性,60岁,骑车不慎跌倒,右侧颞顶碰伤,因伤后意识不清1天入院。查体:意识浅昏迷,GCS评分7分,查体不合作,头顶部右侧可见一处长约4厘米伤口,已缝合包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5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耳道内残留血痂。左侧下肢无明显活动,左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布氏征阳性。头颅CT(年1月10日):1.双侧颞叶、顶叶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颞顶部硬膜外血肿,右侧顶骨骨折,右侧颞顶部头皮血肿。入院诊断:急性重度开放性颅脑损伤,多发脑挫裂伤伴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颞顶部硬膜外血肿,右侧顶骨骨折,颅底骨折伴脑脊液耳漏(左侧),右侧颞顶部头皮血肿,多发软组织伤。

治疗:1.综合控制颅内压(ICP):头部抬高0°,应用甘露醇、托拉塞米等脱水、利尿药物,控制液体出入量,镇痛缓解症状,稳定血压和颅内压。.脑室穿刺外引流并行ICP监测,根据颅内压实时调整治疗措施。即监测ICP0mmHg以内,不用脱水药物;0~5mmHg应用甘露醇,5mmHg~0mmHg应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引流脑脊液等多种治疗;ICP0mmHg,或前者范围综合治疗控制不佳,急查CT,结合临床病情,若意识障碍加重、CT提示中线结构移位超过5mm、环池受压,积极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该患者控制颅内压稳定在0mmHg以内,成功保守治疗。引流5天后停止,改为腰椎穿刺每日测量压力并释放脑脊液。.控制感染。应用头孢曲松、阿米卡星防治颅内感染及肺部感染。4.防治并发症。5.加强营养治疗。由肠外营养逐步向肠内营养过度。

病情变化:病人住院5天后意识转为嗜睡,ICP控制在0mmHg内,停脑室外引流。10天后意识转为清醒,查体部分合作,能够简单言语应答。GCS评分14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下肢肌力4级,上肢肌力近5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巴彬斯基征若阳性,布氏征阴性。住院1天后出院。

讨论:

患者发病至住院后意识障碍无进行性加重,颅内血肿0ml,中线结构移位5mm,基底池和环池显影尚好,暂无手术指征,适宜密切观察治疗。若病人头颅CT颅内异常,考虑急性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时,根据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专家共识中颅内压监测指征[1],应行ICP监测。该老年患者治疗结果:根据监测变化指导治疗方案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ICP监测最早起自于年,由德国人leydene首先报道。年lundberg将此技术应用于临床,此后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成为国内外重型颅脑损伤常规的监测手段之一[1~]。ICP监测分为有创和无创两大类。有创监测方法有:脑室内、脑实质内、蛛网模、硬膜下、硬膜外等几种。其中脑室内型目前公认为最可靠,成为颅内压监测“金标准”。治疗干预的阈值目前普遍以0mmHg作为界限,也有学者定为5mmHg以内,国外也曾有人认为压力达到0~5mmHg时应行降颅内压处理[]。我们治疗体会是:ICP0mmHg作为干预阈值有意义。但要结合病人病情变化来决定,不宜僵硬、机械照搬。应当考虑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其它监测指标综合评定,有时需要个体化考虑治疗措施。该老年病人治疗监测中ICP严格控制在5mmHg以内,甚至短时间(0分)在5~0mmHg时,结合瞳孔和生命体征正常、CT结果无异常变化,尽快给予综合降颅压措施(抬高头位、控制体温、控制好通气及氧饱和度、控制液体入量,镇静与镇痛,甘露醇、托拉塞米等脱水利尿等药物治疗),短时间内,压力恢复到0mmHg以内的良性状态。ICP0mmHg时可不用脱水、利尿药物。分析治疗有效的其它原因可能有:1.患者为老年人,脑组织萎缩较青壮年人存在较多的代偿空间;.病人有颅底骨折耳漏,外加脑脊液外引流压力使颅压有较好释放。关于5~0mmHg的危险值非手术治疗顺利过渡也有干扰因素存在的可能,如患者疼痛、咳嗽、体温升高、排便前的躁动等影响监测值升高。该病人治疗期间复查颅脑CT颅内血肿无增大,颅内中线结构及环池无异常改变,意识逐步改善直至清醒,证实该老年患者ICP监测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必要的开颅手术。我们体会ICP监测优点有:第一,与其它监测手段(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及神经表现)比较,ICP监测更为量化;第二,较影像监测具有实时性、连续性;第三,指导治疗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特别是类似腰椎穿刺的检查、治疗存在潜在风险时,ICP监测突显其可靠性与准确性。当然,其不足之处在于属于有创的监测,且有穿刺失败、导管堵塞、穿刺周围出血、颅内感染等风险。ICP监测颅脑外伤的干预阈值争议、多模态监测、以及准确无创化监测研究等更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7(10):-4.

[]BrainTraumaFoundation,AmericanAssociationofNeurologicalSurgeons,CongressofNeurologicalSurgeons,etal.Guidlinesforthemanagementof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VI.Indicationsforintracranialpressuremonitoring[J].JNeurotrauma,,4(Suppl1):S7-44.

[]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severeheadinjury[S].AJointinitiativeof:TheBTA,TheAANS.ThejointsectionofNeurotraumaandCriticalCare,,5.

去骨瓣减压术后还有必要行颅内压监测吗?

急性颅脑损伤(TBI)造成严重的脑组织伤害和颅内压(ICP)增高,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ICP监测作为一项二级证据的治疗措施,建议应用于GCS评分-8分、CT显示有颅脑损伤病灶的患者。去骨瓣减压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可用于治疗TBI的患者。临床上有两种去骨瓣减压的手术时机:一种是在清除颅内血肿后去骨瓣减压;另一种是血肿清除后回纳骨瓣和行颅内压监测,一旦颅内压增高难以用药物控制而行去骨瓣减压。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地了解颅内压变化,指导临床医生作出及时准确的治疗干预,提高急救疗效。对于去骨瓣减压的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颅内压监测没有定论。中国医院神经外科的Yu-HuaHuang等回顾性分析该院年至年间接受去骨瓣减压的TBI患者施行颅内压监测的结果,论文发表在年4月的《WorldNeurosurgery》杂志。

该研究纳入一期去骨瓣减压的TBI患者,根据有无进行颅内压监测分为两组:颅内压监测组和非颅内压监测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和住院死亡率;GOS评分1-分定义为预后良好,4-5分为预后不良。

总共有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例男性,54例女性;平均年龄46.±0.4岁;颅内压监测的患者4例,未监测颅内压的患者15例。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的GCS评分、瞳孔情况、CT结果和其他人口统计因素无明显差异。ICP监测组住院死亡率为14.7%,非ICP监测组住院死亡率为.7%,ICP监测组明显低于非监测组(p=0.07)。两组患者的长期预后,包括神经功能状况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ICP监测组明显优于非ICP监测组(图1)。

图1.两组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综上所述,去骨瓣减压后实施ICP监测可降低患者住院死亡率,为挽救TBI患者生命,建议常规使用ICP监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颅内压监测术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