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心源性栓塞的常见病因
TUhjnbcbe - 2021/2/8 8:51:00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瓣膜疾病及手术

原发性瓣膜疾病

二尖瓣瓣膜疾病主要指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环钙化、反流及脱垂。

二尖瓣狭窄患者年系统性栓塞事件发生率约1~5%,在老年患者更高。

若合并房颤,或者为窦性节律但存在既往栓塞事件或左心房血栓,则需长期使用VKA抗凝治疗。

若左心室增大(心脏超声提示≥55mm)也应当考虑抗凝治疗。

若二尖瓣狭窄患者已经使用抗凝治疗但仍出现了缺血性卒中,可考虑加用阿司匹林治疗,但需考虑其出血风险。

人工心脏瓣膜

人工心脏瓣膜由于局部血栓形成可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机械瓣膜相对于生物瓣膜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更大,二尖瓣人工瓣膜较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的风险也更大。术后的前三个月发生栓塞的风险最高。

VKA可明显减少机械瓣膜相关的血栓栓塞事件风险。不仅如此,对于出血风险低的患者推荐额外加用阿司匹林75~mgqd。

最近的AHA/ASA指南建议对于主动脉瓣换瓣术后者建议目标INR为2.5(2.0~3.0),对于接受足量抗凝治疗仍发生栓塞事件者,增加阿司匹林剂量为mg/d或者增加VKA治疗剂量至目标INR为2.5~3.5是合理的。所有的二尖瓣机械瓣患者均建议将目标INR定为2.5~3.5。

感染或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脑栓塞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最常引起缺血性卒中,也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出血、细菌性动脉瘤、脑脓肿及脑膜炎。虽然近40%的患者表现出脑组织受累症状,但还有一大部分患者在影像学上发现无症状性病灶。

栓塞事件在成功的抗生素治疗2~3周后明显减少。对于机械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发生栓塞事件者,对于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存在临床困境。AHA/ACC建议暂停抗凝治疗2周以避免出血转化。

非细菌性心内膜炎可发生于炎性疾病,如SLE、DIC、产粘液转移癌(如肺、胃或胰腺)及慢性炎症等。虽然主要治疗为原发疾病的治疗,但是否需要进行特殊治疗预防系统性栓塞仍不明确。

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某些研究发现大的(≥4mm)或移动性主动脉弓斑块存在自发地或进行介入操作时发生栓塞的风险。此类情况下主要治疗方式为抗血小板与他汀治疗。

心脏肿瘤

心脏肿瘤,包括粘液瘤及弹力纤维瘤,为少见的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粘液瘤为最常见的心脏肿瘤,约三成可并发栓塞事件。

及时的手术切除是减少卒中与系统性栓塞风险的主要方式。

乳头状弹力纤维瘤是成人第二常见的心脏肿瘤,最常见于瓣膜上。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瘤栓或原位血栓形成所致缺血性卒中或TIA。虽然对于无症状性患者是否治疗存在争议,但对于有卒中发生及体积大(1cm)或高度活动性的弹力纤维瘤还是推荐手术治疗。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源性栓塞的常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