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见过此类的病患,但颅内如此巨球非常罕见,太经典,分享了。
病例汇报
患者,男,45岁。主诉:反复头痛、咳嗽、咳痰、乏力2月”入院。患者诉,2月余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粘液痰,偶有头痛,呈阵发性疼痛,可自行缓解,无恶心、呕吐、抽搐,感双下肢酸痛、乏力,无发热、咽痛、胸闷、胸痛等。体格检查:T36.7℃,P83次/分,R22次/分,BP/86mmHg,一般情况差,神志清楚,营养不良,背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口唇无发绀。颈稍抵抗。双肺呼吸音粗,无罗音。心率83次/分,律齐,无杂音。剑下轻压痛。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辅助检查:心脏彩超:1.心脏结构形态未见异常2.三尖瓣轻度反流3.左室收缩功能在正常范围。腹部、泌尿系B超:1.左肾囊肿2.前列腺内斑点状强回声声像。胸部CT检查:1、双肺上叶多发粟粒、结节灶。2、左肺下叶外基底段小结节。3、右肺下叶支气管扩张伴有周围炎变。初步诊断:肺部感染,头痛待查。颅脑CT:1、左侧小脑半球囊性病变,请结合MRI检查。2、左侧脑桥基底、左侧基底节区、右侧颞叶、左侧侧脑室后角旁多发片状低密度影,腔梗?感染或其它待排。遂完善颅脑MRI平扫+增强检查:颅脑MRI平扫+增强:1、脑实质及脑膜多发异常信号影,考虑结核性脑膜脑炎的可能性大,左侧小脑半球较大脓肿形成,脑实质内大小不等结核球表现,请结合临床随访。本片与-11-25片对比,病灶数目增多,范围扩大,呈明显进展趋势。2、四叠体池左份病灶明显片块状强化并向桥脑背侧膨突,桥脑左份片状水肿信号,请治疗后复查。进一步完善腰椎穿刺:考虑颅内感染,行腰椎穿刺,取腰3-4腰椎棘突间隙为穿刺点,见淡*色微混脑脊液流出,8滴/分,送检常规、生化、培养,涂片查隐球菌等检查。脑脊液一般细菌培养:培养48小时无细菌及真菌生长。脑脊液:浓缩集菌抗酸菌、一般细菌涂片、真菌涂片、新型隐球菌细菌涂片均为阴性。最终诊断:颅内结核,继发型肺结核病理学诊断结核瘤的本质是慢性增生性肉芽肿。典型的结核瘤中心常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其外周为浸润的淋巴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包膜。如有机会取得脑和脊髓实质占位的新鲜标本进行活组织检查,可通过病原核酸检测获得确诊结核病的依据。如此严重,是有根源的!1年前:患者曾因“发热、咳嗽、头晕11天”诊断为肺结核(初治),当时颅脑未系统行影像学检查。住院1周,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抗结核后,自动出院。出院后继续HRZE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自行停药!8个月后:曾出现神志不清10余天。完善颅脑MRI检查,提示结核性脑膜炎。但患者未配合诊治,未行腰椎穿刺术。经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未规律抗结核治疗。.深入学习
疾病概述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主要由原发感染肺部的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流播散至脑和脊髓实质、脑脊膜及其邻近组织形成病灶所致。若病灶破裂导致结核分枝杆菌释放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则引起脑脊髓膜炎。
若病灶逐步增大但并未破入蛛网膜下腔则形成结核瘤。
结核病患者中约1%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由于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以及实验室检查的灵敏性不佳,早期识别和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非常困难,而诊断不及时又会延迟抗结核治疗的时机,导致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如何分类鉴别诊断影像学诊断影像特征:基底池脑膜强化、脑积水、脑梗死和结核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的主要影像学特征,可单独或联合发生。颅底脑膜强化伴或不伴结核瘤是结核性脑膜炎最常见的征象,其诊断特异性高。约20%的患者因闭塞性血管炎出现脑梗死,最常累及基底节、内侧豆纹动脉和丘脑动脉的供血区域。方法对比:MRI增强检查对软脑膜病灶的显示优于CT检查,弥散加权成像(DWI)有助于发现新近的梗死,特别是基底节区的新近梗死提示结核性脑膜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虽然对缺血灶显示更清楚,但是非急性期的梗死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无明显帮助。影响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的影像学表现受年龄和患者的免疫状态影响,儿童比成人更易出现脑积水,HIV感染者颅底强化少见。好发部位:脑实质结核的表现包括结核瘤、脑脓肿、结核性脑病和结核性脑炎,其中结核瘤受累区域多为皮质、髓质交界区和脑室周围区域,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儿童结核瘤好发于幕下,而成人则多发于幕上大脑半球和基底节区,影像学表现取决于结核瘤的分期。治疗变化:治疗1周后,T2W图像上的脊髓炎病灶高信号范围缩小,增强后T1W显示病灶边缘强化,周围水肿比强化区域更广泛,这些征象提示髓内结核瘤开始形成。T2W上的异常信号可在几周内消退,但增强后病灶的异常强化仍会持续数月。总结对比:治疗方案点击阅读:学习笔记: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如何选择药物?啰嗦探案随意,多少我都感激
1.颅内未见异常。
2.颅内未见明显血肿,颅骨未见明显骨折。
3.左/右侧叶颞/顶/额/枕叶低密度,性质考虑为脑梗塞。
4.左/右侧颞/顶/额/枕叶低密度,性质考虑为陈旧性脑梗塞。
5.左/右侧叶颞/顶/额/枕叶病变,性质考虑为出血性脑梗塞。
6.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7.左/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8.脑萎缩。
9.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10.脑积水。
11.左/右侧基底节区/丘脑/内囊区/外囊区脑出血。
12.左/右侧基底节区/颞/顶/额/枕叶内脑出血吸收期。
13.左/右侧基底节区/颞/顶/额/枕叶脑出血并破溃入脑室。
14.左/右侧额/颞/顶叶脑挫裂伤。
15.左/右侧额/颞/顶脑内血肿。
16.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
2)左/右侧额/颞/顶脑挫裂伤。
17.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
2)左/右侧额/颞/顶骨骨折。
18.蛛网膜下腔出血。
19.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垂体腺瘤。
20.垂体内小低密度影,符合垂体微腺瘤。
21.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脑转移瘤。
22.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颅咽管瘤。
23.1)脑干(桥/延/中脑)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胶质瘤。
2)梗阻性脑积。
24.脑肿瘤术后改变,未见明显肿瘤复发。
25.左/右侧额/颞/顶/枕叶/大脑凸面/镰旁/蝶骨嵴/桥脑小脑角部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脑膜瘤。
26.左/右侧额/颞叶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少突胶质细胞瘤。
27.1)小脑上/下蚓部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髓母细胞瘤。
2)梗阻性脑积水。
28.1)左/右侧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听神经鞘瘤。
2)梗阻性脑积水。
29.左/右侧额/颞/顶/枕叶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Ⅰ-Ⅱ级星形细胞瘤。
30.左/右侧额/颞/顶/枕叶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31.右/左侧小脑半球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小脑星形细胞瘤。
32.左/右颞/顶/额叶病灶,性质考虑为脑动静脉畸形(AVM)。
33.大脑前/中/后动脉段病变,性质考虑为动脉瘤。
34.双侧侧脑室旁斑片状低密度,性质考虑为多发性硬化。
35.脑白质变性/脑白质疏松。
36.左/右侧颞/顶/额叶一/多发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脑脓肿。
37.左/右侧颞/顶/额叶斑片状低密度,性质多考虑为炎症。
1.颅内未见异常。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
2.颅内未见明显血肿,颅骨未见明显骨折。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颅骨内板下方未见明显局灶性高密度影,骨窗示颅骨未见明显骨折。
3.左/右侧叶颞/顶/额/枕叶低密度,性质考虑为脑梗塞。
扫描示于大脑半球左/右侧颞/顶/额/枕叶见一片状低密度区,呈长方形/扇形,边界欠清,病灶同时累及皮层及皮层下区,轻度占位表现,中线结构轻度左/右移。余颅内未见明显密度异常。增强扫描后病变部位呈脑回状强化。
4.左/右侧颞/顶/额/枕叶低密度,性质考虑为陈旧性脑梗塞。
扫描示于大脑半球左/右侧颞/顶/额/枕叶内见一片状密度异常,呈低密度,病灶呈矩形,边界清楚锐利,同时累及灰质及白质,局部脑沟增宽,同侧侧脑室增大,中线结构向同侧移位,
5.左/右侧叶颞/顶/额/枕叶病变,性质考虑为出血性脑梗塞。
扫描示于大脑半球左/右侧颞/顶/额/枕叶见一片状低密度区,呈长方形/扇形,其内尚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同时累及皮层及皮层下区,轻度占位表现,中线结构轻度左/右移。余颅内未见明显密度异常。增强扫描后病变部位呈脑回状强化。
6.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于双侧基底节区可见多发条形、圆点状、斑片状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周围无水肿,无占位表现。中线结构居中,余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
7.左/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于左/右侧基底节区豆状核/尾状核/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可见圆点状低密度病灶,病变边界清楚,周围无水肿,无占位表现。中线结构居中。余脑内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密度。
8.脑萎缩。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局灶性密度异常,幕上脑室系统轻/中度扩大,中线结构居中,脑沟、脑池蛛网膜下腔稍增宽,脑回变小。
9.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于双侧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可见多发斑点/片状低密度影,边界部分清楚,左/右双侧基底节区可见一/多发斑点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双侧侧脑室、三脑室轻度对称扩大,中结结构居中。脑沟扩大,脑池增宽。
10.脑积水。
扫描示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及四脑室对称性轻/中/重度扩大,但颅内未见明显局灶性密度异常,中线结构居中,脑池系统亦/无增宽。
11.左/右侧基底节区/丘脑/内囊区/外囊区脑出血。
于左/右侧基底节区/丘脑/内囊区/外囊区可见肾形/不规则形高密度病灶,CT值Hu,边界清楚锐利,密度均匀,大小约为XXXcm,周围脑组织可见低密度水肿,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轻度向对侧移位,余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
12.左/右侧基底节区/颞/顶/额/枕叶内脑出血吸收期。
于左/右侧基底节区/颞/顶/额/枕叶内或见一不规则形高密度病灶,大小约为:XXcm,病灶边界稍模糊,周围脑组织轻度水肿,中线结构向左/右偏移,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以上占位征象较前片比较已有明显好转。
13.左/右侧基底节区/颞/顶/额/枕叶脑出血并破溃入脑室。
于左/右侧基底节区/颞/顶/额/枕叶内见一不规则形高密度影,病灶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轻度水肿,中线结构向左/右偏移,双侧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液平。
14.左/右侧额/颞/顶叶脑挫裂伤。
于左/右侧额/颞/顶叶内见片状低密度改变,其内混杂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周围脑组织呈低密度水肿,左/右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居中/向左/右移位,
15.左/右侧额/颞/顶脑内血肿。
于左/右侧额/颞/顶叶见团块状高密度影,CT值Hu,边界清楚税利,大小约为XXXcm,周围可见脑组织低密度水肿,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同侧侧脑室及三脑室受压变形。
16.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
2)左/右侧额/颞/顶脑挫裂伤。
于左/右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Hu,密度略不均匀,边界欠清楚,占位征象明显,同侧侧脑室明显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未见明显骨折,左/右侧额/颞/顶叶脑组织呈低密度改变,局部少量斑点状高密度影。
17.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
2)左/右侧额/颞/顶骨骨折。
于左/右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梭形致密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颅骨内板与脑组织间隙增宽,脑白质塌陷,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见左/右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颅内未见异常
18.蛛网膜下腔出血。
扫描示双侧外侧裂池、大脑纵裂及小脑幕增宽呈高密度,脑室系统变小,脑沟变窄密度增高,中线结构居中,余无特殊。
19.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垂体腺瘤。
矢状面定位像示垂体窝扩大,横断及冠状面鞍内及鞍上可见类圆形实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Xcm,边界清楚,平扫呈等密度,CT值Hu,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有轻中度均匀强化,CT值Hu,冠状面见肿块呈"花生米"状,在鞍隔平面受阻变窄呈束腰征象,垂体柄受压显示不清,视交叉受压,鞍上池变形,第三脑室及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积水。
20.垂体内小低密度影,符合垂体微腺瘤。
垂体冠状面直接增强示垂体上下径为cm,上缘膨隆,垂体密度欠均匀,于垂体左/右侧/底部见一小低密度影,直径约为cm,垂体柄向左/右侧偏移,正常垂体明显均匀强化,鞘底骨质下陷,鞍旁及鞍上其它结构未见异常。
21.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脑转移瘤。
于脑内双侧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病变,平扫呈低密度,中央坏死呈更低密度,病灶周围大片状水肿,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22.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颅咽管瘤。
横断面扫描示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Xcm,平扫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可见壳样/斑块状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三脑室前下部受压,三脑室后部及侧脑室扩张积水。
23.1)脑干(桥/延/中脑)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胶质瘤。
2)梗阻性脑积水。
脑干体积增大,以桥脑为明显,可见Xcm密度异常,平扫呈低密度,CT值Hu,周围脑组织无水肿/少量低密度水肿,第四脑室向后移位并受压变形,幕上脑室系统对称性扩大积水,增强扫描后病变呈轻度强化,CT值Hu。
24.脑肿瘤术后改变,未见明显肿瘤复发。
脑肿瘤手术后复查示原肿瘤已部分/大部分切除,局部可见低密度软化灶,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呈退行改变,脑沟增宽,蛛网腔增宽,同侧脑脑室扩大,中线结构向同侧移位,局部骨质缺损,增强扫描后无明显强化。
25.左/右侧额/颞/顶/枕叶/大脑凸面/镰旁/蝶骨嵴/桥脑小脑角部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脑膜瘤。
于颅内左/右侧额/颞/顶/枕叶/大脑凸面/镰旁/蝶骨嵴/桥脑小脑角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Xcm,边界清楚,平扫呈等/略高密度,CT值Hu,密度均匀/基本均匀,其内可见少量斑点样钙化,病灶呈宽基底,与大脑镰/颅骨相连,周围脑组织水肿较轻,增强扫描后病变呈均匀明显强化,CT值Hu,可见脑膜尾征,水肿不强化,中线结构左/右偏。
26.左/右侧额/颞叶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少突胶质细胞瘤。
于左/右侧额/颞叶见一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cm,边界欠清,平扫为混杂密度,其中可见斑块状高密度钙化影,病灶周围有轻度低密度水肿区,占位征象较轻,局部脑沟变浅,增强扫描后病灶轻度强化。中线结构居中/轻度向对侧偏移。
27.1).小脑上/下蚓部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髓母细胞瘤。
2).梗阻性脑积水。
于后颅窝中线处,相当于小脑蚓部有一类圆形占位形病变,大小约为:Xcm,平扫为低密度,CT值Hu,病灶突入第四脑室,病灶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C值Hu,第四脑室向前移位变形,幕上脑室明显扩张积水。
28.1)左/右侧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听神经鞘瘤。
2).梗阻性脑积水。
于左/右侧桥脑小脑角区见一类圆形占位形病变,病变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大小约为:XXcm,边界清楚,平扫呈低密度,CT值Hu,其内密度欠均匀,可见更低密度区,考虑为内部囊变所致,增强扫描后病变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CT值Hu,囊变部分不强化,骨窗条件下见同侧内听道口扩大/骨质破坏,同侧桥脑小脑角池扩大,桥脑受压,四脑室受压变形,向对侧移位,幕上脑室系统呈对称性扩张积水。
29.左/右侧额/颞/顶/枕叶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Ⅰ-Ⅱ级星形细胞瘤。
于左/右侧额/颞/顶/枕叶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Xcm,形状规则/不规则,边界清楚/欠清楚,平扫呈低密度,密度均匀/略不均匀,周围无水肿/水肿较轻,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无强化,水肿不强化。中线结构居中无偏移/偏向左侧/偏向右侧,邻近脑沟变浅。
30.左/右侧额/颞/顶/枕叶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于左/右侧额/颞/顶/枕叶见一形状不规则的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Xcm,边缘不清楚,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周围脑组织呈指状低密度水肿,Gd-DTPA增强扫描后肿瘤呈不规则斑片状强化/不规则环形强化,周围水肿不强化。中线结构明显右/左移,左/右侧侧脑室变形移位,局部脑沟变浅。
31.右/左侧小脑半球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小脑星形细胞瘤。
于右/左侧小脑半球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Xcm,平扫呈低密度,周围轻度水肿,病灶边界尚清楚,增强扫描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壁环形强化,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脑室扩大积水,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
32.左/右颞/顶/额叶病灶,性质考虑为脑动静脉畸形(AVM)。
于左/右颞/顶/额叶可见一异常密度区,平扫呈高低混杂密度,可见少量钙化影,增强扫描后其内可见条状或蚯蚓状高密度血管影,为迂曲的强化血管影,见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病灶位置较表浅,占位征象不明显,中线结构居中,脑室及脑池系统未见异常。
33.大脑前/中/后动脉段病变,性质考虑为动脉瘤。
于脑基底动脉环区可见一类圆形病灶,直径约为Xcm,病灶边界清楚,平扫呈低/等密度,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CTA示大脑中/前/后/交通动脉局限性梭形扩张。余颅内未见明显异常。
34.双侧侧脑室旁斑片状低密度,性质考虑为多发性硬化。
于双侧侧脑室前角及后角/两旁脑白质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边界部分清楚,中线结构居中,双侧侧脑室对称性轻度扩大,脑沟略宽,增强扫描部分病灶呈斑片状强化,部分病灶无强化。
35.脑白质变性/脑白质疏松.
于双侧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可见多发斑点/片状低密度影,边界部分清楚,双侧侧脑室、三脑室轻度对称扩大,中结结构居中。脑沟扩大,脑池增宽。
36.左/右侧颞/顶/额叶一/多发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脑脓肿。
于左/右颞/顶/额叶内可见一/多发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XXcm,平扫呈等低混杂密度,中央为低密度,周围脑组织水肿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后呈均匀环形强化,环内壁光滑,厚薄均匀一致,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37.左/右侧颞/顶/额叶斑片状低密度,性质多考虑为炎症。
于左/右侧颞/顶/额叶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增强扫描后病灶无/轻度强化,脑沟回无明显强化,中线结构居中/向左/右侧轻度偏移,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尚正常。
长按图片,识别
视网膜水肿是由于外伤及自身颅脑及眼底各种病理改变造成的*斑毛细血管病变,引起局部视网膜内微环的异常,致血和视网膜屏障受损。进而造成血循环障碍的一类症状。
丨病因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力增高;颅内肿瘤、颅内炎症、脑脓肿、脑寄生虫病、颅内血肿、静脉窦血栓形成和良性颅压增高征。
丨诊断
临床表现为视盘充血、变红、边界不清、生理杯凹陷消失,视盘凸起,视网膜静脉充盈、变粗,静脉搏动消失,生理盲点扩大,视盘及视网膜出血,可有视网膜水肿及渗出,后期出现视盘苍白。
丨治疗
一般均应治疗原发疾病。眼内炎症引起的应给以抗炎药物,如:视网膜血管炎葡萄膜炎可给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果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证实有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渗漏,而且病程已经超过3个月以上,视力和病变没有自行好转的迹象,可以考虑应用激光作*斑区格子样光凝。*斑区格子样光凝最好采用*色激光,如无*色激光,也可使用绿色激光,最好不用蓝色激光。
丨预防
应遵从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和饮食不节制和不洁净,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应吃蛋白质营养丰富的食物,具有助消化和维生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
梦想
激情
实干
lD:BigvisionAI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