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常见的鼻部病变,是在鼻腔或鼻窦粘膜上赘生凸起的肿块,好发于鼻腔的外侧壁及鼻顶部。鼻息肉并非真性肿瘤,往往是变态反应和鼻窦慢性发炎引起的鼻粘膜水肿的结果。鼻息肉生长时若无其他病症引发一般不痛不痒为多数,若长期没发觉不治疗就会出现下列症状,此时就该考虑是否还伴随鼻息肉的问题了。
鼻息肉的病因引起本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现多认为上呼吸道慢性感染、变态反应,是引起鼻息肉的主要原因。
鼻息肉为一高度水肿的疏松结缔组织.组织间隙明显扩大。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组织中有嗜酸细胞、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尚可见有浆细胞、肥大细胞等。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鼻息肉组织中的血管和腺体均无神经支配。失神经支配的腺体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这种病理变化更易促进息肉的发展。
前鼻镜检查可见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的新生物,如新鲜荔枝状或去皮葡萄状或呈储水橡皮袋状。触诊时柔软,可移动,不易出血,不感疼痛,根据上述典型发现,诊断较易。后鼻孔息肉有时通过前鼻孔不易看到,检查时须先将鼻粘膜加以收缩,并行后鼻镜检查。鼻内窥镜检查及X线鼻窦摄片,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鼻息肉久拖不治可引起诸多并发症,如咽喉炎、中耳炎及心、肺等脏器功能损害,严重的甚至会发生恶变。少数巨大鼻息肉可引起侵袭性并发症。那些生长较快、体积巨大的鼻息肉,会挤压破坏鼻窦壁或鼻腔顶壁:继之侵犯眼眶、额窦、前颅窝、蝶窦和中颅窝等部位。
鼻息肉的诊断
诊断常规
(一)诊断要点
1.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可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多数为多发性及双侧性。
2.检查见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灰色、半透明肿物,如荔枝肉状,触之柔软、可移动。一般不易出血,但亦可见表面充血。触之易出血者,称出血性息肉。息肉生长过大时,外鼻可发生畸形,鼻梁变宽而膨大形成“蛙鼻”。悬垂于后鼻孔的单发性息肉,称后鼻孔息肉(choanalpolyp)。后鼻孔息肉有时通过前鼻孔不易看到,检查时须先将鼻粘膜加以收缩,并行后鼻镜检查。
.3.鼻内镜和后鼻镜检查以明确息肉的部位和范围。
4.X线、CT扫描显示鼻腔软组织影像,同时受累各鼻窦密度增高。
鉴别诊断
对新生儿或幼儿的单侧鼻内新生物,应首先考虑脑膜-脑膨出等先天性疾病,不可擅自取活检。对成年人鼻腔息肉,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
1.与鼻腔恶性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多发生于一侧鼻腔,手术时易出血,有术后复发及恶变倾向。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鼻咽纤维血管瘤基底广,多在鼻腔后段及鼻咽部,偏于一侧,不能移动。表面可见血管,色灰白或淡红,触之较硬,易出血,有鼻塞、鼻出血史,多见于男性青少年。
2.鼻腔恶性肿瘤:凡单侧进行性鼻塞,反复少量鼻出血或有血性脓涕且臭、外鼻变形、面部麻木、剧烈偏头痛、一侧鼻腔内有新生物等临床表现时,必须施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3.鼻中隔黏膜肥厚或中鼻甲肥大:呈息肉样变者均可被误诊为鼻息肉。前者表面颜色较红,基底较宽而不易活动,触诊时较硬。
4.脑膜一脑膨出多发于新生儿或幼儿,鼻面部包块,肿物单一,无蒂,多位于鼻腔顶、嗅沟或鼻中隔后上部,表面光滑,触之柔软,有弹性,不能移动。在患儿啼哭或颈静脉压升高时肿物增大。X线额部断层可确诊。
5.与并发症鉴别
(1)支气管哮喘:大量临床资料表明,鼻息肉病患者中20%~30%伴有哮喘或哮喘病史。早年曾认为与鼻肺反射有关,近年则认为二者均系呼吸黏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炎性反应,推测鼻息肉组织产生的IL-5及其他细胞因子作用所致。如此类患者再有阿司匹林耐受不良,则为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或Widal三联征。
(2)鼻窦炎增生性鼻窦病(HSO):中鼻道与鼻窦黏膜连续或因窦口阻塞,易有鼻窦炎的发生。窦黏膜水肿增厚,如继发感染,可有化脓性炎症。而HSD主要表现为窦黏膜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和伴有腺体增生。
(3)分泌性上耳炎:当息肉体积增大,或并发鼻窦炎时,通过对咽鼓管咽口压迫或炎性刺激,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发生分泌性中耳炎。
以上内容均转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鼻友之家免费体验不花1分冤枉钱★免费检测★特引进国内高端内窥镜检测仪、为每位患者免费筛查与体验。
★免费体验★凡是鼻炎患者到鼻友之家,均可不花一分钱,免费体验神奇效果。
以下人群
免费体验
1、青少年长期有喷嚏连连、鼻涕长流、鼻子堵塞难入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2、长期遭受鼻炎折磨,久治不愈的。
3、渴望不开刀不手术、不打针不吃药,轻松治好鼻炎的患者均可免费体验。
4、经常被骨痛折磨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5、长期使用电脑的白领。
6、久时间盯着手机的“低头族”。
7、经常有体力劳作的人群。
企业荣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