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市场消费撬动,我国鱼类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出现了单一类群的高密度、高产量和超负荷的养殖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病*性和细菌性传染病持续暴发和流行,新的病害不断涌现,呈现出流行范围广、出现频率高、耐药性增强和防治难度大的趋势,一些过去只在季节性流行的疾病演变成为多季节甚至全年性发生。
病*性疾病——呈蔓延趋势,致损较严重病*性神经坏死病属世界范围内一种鱼类较严重的流行性传染病,尤以对仔鱼、幼鱼的危害最大。已知感染鱼类包括石鲷、石斑鱼、金鲳、牙鲆、大菱鲆、条斑星蝶和红鳍东方鲀等。临床表现患病鱼厌食,体色灰白或偏黑,通常浮于水面,伴随间歇性或突发性的螺旋状游动,部分鱼眼盲,病理检查可见脑、脊髓和视网膜组织坏死、空泡化。流行时间为4-9月水温较高的季节,死亡率达40%~%。
疱疹病*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病*性疾病,不同鱼类感染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危害程度也不同,通常通过体表和口腔黏膜的严重感染导致死亡。特种鱼类中有斑点叉尾鮰病*、鲑疱疹病*、大菱鲆疱疹病*和高首鲟疱疹病*等。其中斑点叉尾鮰病*和高首鲟疱疹病*分别对斑点叉尾鮰和鲟鱼的危害较大,具有发病快、死亡率高、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征。鲑疱疹病*主要危害虹鳟和金鳟稚鱼,死亡率可达50%~70%,流行水温5~10℃,虹鳟产卵后通常自然发病,死亡率30%~50%。
虹彩病*病是近年来一种对鱼类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不同鱼类因感染病*种类不同,临床症状不同,危害程度也不一致,通常通过垂直和水平两种途径在仔稚鱼、幼鱼和成鱼之间传播,潜伏期一般5~15天,最高死亡率可高达%。已知至少有鲈形目、鲽形目和鲀形目等9个目、34科的种以上野生和养殖鱼类发生此病。
细菌性传染病——危害严重,耐药性增强目前的研究表明,危害我国鱼类的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多数,阳性菌占少数,绝大多数的病菌为条件致病菌,危害日趋严重,波及范围广,出现了以急性暴发为主、周年季节性流行或波动性流行为辅的发生趋势。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增强,一些病原菌抗原结构的变异和血清型复杂多变,使得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愈加困难。
革兰氏阴性菌相关疾病肠道败血症致病菌为鮰爱德华氏菌,是一种引起鮰科和鲿科鱼类暴发性死亡的细菌性传染病,尤其对斑点叉尾鮰和*颡鱼的危害最大。近年呈暴发性流行趋势,传染性强,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波及全国各养殖区域。发病季节为春末秋初,有急性和慢性两种表现型,急性型一般3~5天可导致全池鱼死亡,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下颌、鳃盖、腹部和鳍条基部充血,肛门红肿,肠道发红,伴有大量*色液体,腹腔有腹水;慢性型表现为两眼间的头部发红,严重时腐烂成洞。斑点叉尾鮰发病时常伴有套肠症。
细菌性烂鳃病在我国特种鱼类中的鳜鱼、鲟鱼、斑点叉尾鮰、*颡鱼、大口黑鲈和杂交鳢等呈全国性暴发趋势,危害较大。发病水温一般在15℃以上,15~28℃易流行。临床表现为鳃丝末端膨大、弯曲、发白,鳃小片浮肿、糜烂,逐渐沿鳃丝基部和左右鳃丝蔓延,鳃丝软骨外露,坏死细胞、黏细胞与黏液及水中泥尘杂物等搅浑形成不规则的团状物,黏附于糜烂鳃丝的周围。此外,该致病菌除表现烂鳃症状外,大口黑鲈还表现为烂嘴、颌齿表皮糜烂,呈“白头白嘴”等症状,斑点叉尾鮰和*颡鱼则还出现体表溃疡性症状。
溃疡性综合症也称烂身病或腐皮病,危害对象几乎涵盖我国重要的淡水特种鱼类,范围波及全国,死亡率一般30%~60%,严重时达%。该病病原极为复杂,有霉菌、病*或细菌的单一感染,也有混合感染。以下分不同种类阐述:
01鳢属溃疡病是一种对杂交鳢、乌鳢和斑鳢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流行时间11月至翌年5月,发病水温25℃以下。患病初期体表出现点状红斑或肉芽肿,随病情加重逐渐扩展为红色或灰色浅表性、区域较大的溃疡性病灶,病灶部位常肉眼可见的白色絮状霉菌丝,严重时溃烂深达内脏,暴露出脑部或内脏等器官。水温超过28℃时,患病鱼溃疡性病灶由灰白色转成红色,很快自愈。有报道认为丝囊霉菌为原发感染,继发感染SRV、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但笔者在诺氟沙星未成禁药之前,对杂交鳢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丝囊霉菌是原发性致病菌尚缺乏依据。
02大口黑鲈溃疡病主要危害大口黑鲈成鱼,发病高峰均在夏季,高发水温为25~32℃,致死率高,全国范围内均有暴发。体表症状极为相似,患病初期鱼体侧均有出血点或点状红斑,随病情发展呈块状灶性溃烂,肌肉出血,胸鳍、背鳍和尾鳍基部充血。不同之处在于细菌性溃疡病的灶性溃烂处有灰白色增生物,腹腔腹水,胃肠充血,肝脏肿大;而病*性溃疡病的灶性溃烂裸露的肌肉坏死并伴有出血,胸鳍、背鳍和尾鳍基部红肿溃烂,部分病鱼体色发黑,眼有白内障,或伴有围心腔血块聚积,鳃丝和肝脏发白,偶见肝、脾和肾肿大出血。
03*颡鱼溃疡病致病菌报道有柱状*杆菌、维氏气单胞菌、霍乱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对*颡鱼传染快、危害大,能引起暴发性死亡。从溃疡性病灶的发生上可观察到3种表型:①溃疡性病灶初期在体侧表皮上出现界限清晰且形状规则的方形灶性灰白色斑,随着病情加重,表皮脱落,溃烂至肌肉、出血,病灶处体壁内侧也呈点状充血,已有报道经病原回感和基因测序确定为霍乱弧菌。②溃疡性病灶由外及内发生,头部和躯干的全身各个部位均能出现灶性腐烂,初期可见斑状溃烂,随病情加重逐渐扩大,烂穿肌肉深及内脏和脑,伴有蛀鳍现象。③溃疡性病灶由内及外发生,发生部位仅见躯干各部位,患病初期表皮下可见类似于痘疮型的脓肿,随病情加重烂穿表皮,露出内脏。3种表型均可见肝脏呈灰白色,肝、胆肿大,药敏试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尽相同,是否由不同的病原感染引起,目前尚无确切报道。
04斑点叉尾鮰柱形病致病菌为柱状*杆菌,是一种对斑点叉尾鮰鱼种和成鱼危害较大的细菌性传染病。发病水温一般在20℃以上,临床表现为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皮肤灶性腐烂或体表溃疡性灶,出现不同程度的烂鳃、蛀鳍和烂尾,部分病鱼唇部、头部等多个部位出现*色增生物,偶见脾脏肿大发黑。革兰氏阳性菌相关疾病链球菌病致病菌为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的温带和热带养殖区域暴发和流行,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和危害大等特点。报道感染的海水鱼类有卵形鲳、石斑鱼、油鲱、花鲈等和淡水鱼类有罗非鱼、虹鳟、尖吻鲈、梭鱼等。其中以罗非鱼最为易感,全年发生,夏季高温季节常见且为发病高峰期,临床表现为急性型,一般3~7天出现暴发性死亡,死亡率累计可达60%以上;冬季低温季节水温≤20℃时较少发生,临床表现为慢性型,死亡率较低,但发病和死亡可持续数周。链球菌可能通过鱼体间直接接触或污染的养殖环境感染,感染头部后破坏脑神经,突破血脑屏障导致脑膜炎,出现泳姿平衡性失调、翻滚、打转和眼球突出等神经性症状,并通过血液循环破坏肝、肾、脾等器官引发全身性出血病。
诺卡氏菌病致病菌为鰤鱼诺卡氏菌和星状诺卡氏菌,发病鱼类包括鰤鱼、卵形鲳、大*鱼、石斑鱼、紫红笛鲷、红笛鲷、乌鳢、杂交鳢、斑鳢和大口黑鲈等。该病潜伏期长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高峰为6-9月,水温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发病率可达15%~60%。患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反应迟钝,食欲下降,部分病鱼肛门红肿,患病中期体表出现点状红斑状或溃烂,腹部膨胀,严重时肝、肾等器官出现乳白色或淡*色米粒状结节。
寄生虫疾病——呈季节性暴发,难有效防控近年来,随着养殖密度增大和养殖环境恶化,寄生虫对特种鱼类的危害逐渐增大,发生机率也不断提高,淡水鱼类中危害较大的有车轮虫、斜管虫、杯体虫、小瓜虫、指环虫和孢子虫等,其中车轮虫、斜管虫和杯体虫对鱼苗、鱼种的危害较大。一些寄生虫几乎每年都呈季节性暴发,如杂交*颡鱼和翘嘴红鲌的小瓜虫,大*鱼和金鲳的刺激隐核虫和本尼登虫;一些寄生虫几乎贯穿整个养殖过程,如鳜鱼的车轮虫和斜管虫,鳗鲡的指环虫,石斑鱼、真鲷的瓣体虫和海盘虫;甚至出现一些对有的鱼类鲜有感染的寄生虫发生新的寄生,如大口黑鲈的孢子虫。由于养殖区域密集、环境恶化,一些寄生虫如刺激隐核虫、本尼登虫,至今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一些寄生虫如斜管虫、指环虫易产生很强的耐药性,增大了防控难度。
病害发生的原因鱼类发病原因为环境、鱼类和病原三者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发病率均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养殖类群单一;②放养密度大;③养殖过载。由于养殖过载产生的污染严重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更像是一场超越病害控制与生物安全、营养与健康管理、生态与环境管理、资源保护与渔业管理承载能力的生态危机。
1.环境因素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健康,这些环境因子包括光照、温度、溶氧、酸碱度、营养盐、底泥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有害物质。由环境因子对鱼类健康产生的损害是三重的:一是直接的损害或*害,二是作为应激源产生应激损害,三是影响生物因子产生生物危害,如水质恶化使病原大量繁殖、底泥释放有*有害物质,过多的有机碎屑诱发纤毛虫类繁殖发生寄生虫病。由于当前特种鱼类高密度、高产量和超负荷的养殖模式使得养殖环境很难实现持续而有效的管理,这也是病害高发的重要原因。
2.生物因素鱼类多数病害的发生虽与病*、细菌、真菌、寄生虫和藻类等这些致病因子的侵袭或传染直接相关,但也与生物链密切相关,包括科学放养模式。例如白鲢是池塘中至关重要的清道夫,既能滤食粪便产生的有机碎屑,又能滤食浮游植物,抑制蓝藻,促进浮游植物更新及营养盐利用,从而缓解水体的富营养化;一旦浮游植物消费者缺失,就会影响浮游植物的更新,导致藻类老化或倒藻,甚至极度富营养化、蓝藻泛滥或产生藻类*素等损害鱼类健康。当前特种鱼类单一类群的养殖模式恰恰忽视了生物链的建设及生物链本身产生的管理效应。
3.营养因素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是个缓慢过程,当疾病损害积累到健康生理极限,鱼类会因健康水平剧降而诱发、甚至暴发疾病,这也是为什么“老口”鱼类养殖易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饲料科技发展,饲料企业为迎合市场,一方面通过提高营养浓度追求生长速度,造成营养不平衡或过剩,诱发脂肪肝等疾病;另一方面通过替代大量使用非常规原料或低品质原料降低成本,不可避免地带入了大量的抗营养因子和有*有害物质,如组胺、*曲霉素、呕吐*素、植酸、棉酚、胀气因子等。研究表明,组胺、*曲霉素会严重损伤肝脏并减弱肝脏功能,豆粕中抗营养因子会损伤肠道而诱发肠炎,植酸会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导致营养缺乏等。4.健康因素鱼类致病菌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常因环境和机体功能的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或流行,如水质恶化、应激、健康水平低等造成的免疫力或抗病力下降,其中鱼体健康是核心内因,而肝脏功能则是重要的健康指标,如大口黑鲈、杂交鳢和大*鱼等因肝脏功能受损极易感染和诱发诺卡氏菌病。众所周知,肝脏具有分泌胆汁、物质代谢、解*、防御和免疫及制造凝血因子等多种功能,因此,肝脏不仅是鱼体新陈代谢的中心站,也是最大的解*器官,鱼类生长必需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肝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在特种养殖鱼类中,因为肝脏功能受损诱发疾病已比较常见。
5.应激因素许多鱼类疾病的发生与应激有关,特别是恶性应激引起的危害更大,如大口黑鲈MSRV通常在暴雨、寄生虫感染等应激后暴发。常见的应激源有溶氧、温度、盐度、氨氮、亚硝酸盐等理化因素,也有水生动植物、微生物和密度等生物因素和捕捞、运输、投饲、施肥、用药等不当的人为因素。特别应该引起警觉的是,渔农常常在少数动保企业的误导之下,过度使用化学制剂类的调水产品,破坏了水的稳定性,从而对养殖鱼类造成强应激。
6.管理因素因养殖管理发生的病害,与养殖模式设计不科学、超高密度、投喂和养殖环境等管理不当密切相关,也有因渔农片面追求高密度、高产量和超负荷养殖模式,造成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缺失,导致养殖管理过程中缺氧、应激、过度投喂、水质失控、病害防治和用药措施不当等密切相关,这种养殖管理不当造成的危害甚至超过病害本身。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属于科学养鱼杂志社
作者:射阳博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吴建开
投稿与新闻线索提供,请联系
更多新闻★水产养殖补钙镁的那些事
★眉山市农业农村局贯彻长江“十年禁渔”及召开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培训会
★不容乐观!在主产区走了一遭,发现许多塘口河蟹出现零星伤亡
情况分析
★重磅:中国工程院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5名水产专家入选!
公告科学养鱼致力于普及养殖技术与养殖信息分享,为中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渔民增收助力,有意愿入群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