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死亡率上升,临床医生要明确抗生素的危害,并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病*性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收入ICU的肺部感染患者病*感染的比例并不低。
2.抗生素的危害包括:肾*性(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多粘菌素)、肝*性、神经*性(β内酰胺和大环内酯)、血细胞减少(复方新诺明、利奈唑胺)、肌腱损伤(氟喹诺酮)、线粒体功能障碍(β内酰胺类、喹诺酮如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线粒体功能障碍又会影响患者的免疫情况,从而出现抗生素导致免疫功能缺陷,加重病情。长期抗生素使用还会引起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条件致病病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感染。
3.抗生素的不恰当使用还会引起耐药增加,而耐药机制是可以在菌群之间传播的。常见的耐药有: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碳青霉烯类耐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
4.临床分离出多重耐药菌,首先要区分感染和定植。铜绿假单胞(耐替加环素)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碳青霉烯)定值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致病性较强。
5.多重耐药菌的救治要依据药敏结果,选择中介或较小MIC的药物,并且大剂量联合用药(延长时间、增加剂量)。替加环素一般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多粘菌素可治疗绿脓杆菌、CRE、鲍曼不动杆菌。舒巴坦合剂对不动杆菌属具良好的抗菌活性,国际上推荐剂量可增加至6.0g/d,甚至8.0g/d。碳青霉烯抗生素治疗耐药菌的时候可联合用药、大剂量(如美罗培南2gq8h)、延长时间(2-3小时),但应当在MIC≤8mg/l时候。磷霉素也可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多重耐药菌,剂量为8gq8h,注意低钾血症。米诺环素可用于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对绿脓杆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SMZ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时候可适当增加剂量,2~3片,每日2~3次口服,注意简化尿液。
6.抗感染治疗有以下几个原则:覆盖怀疑菌群、了解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维持足够的组织浓度、尽早给药、定期评估抗感染效果。脓*症患者抗生素的使用要遵循及时、经验、广谱的原则,要在留取培养后使用抗生素,但切不可因为留取培养而贻误抗生素的使用。研究发现,依据经验选取能够覆盖病原菌的抗生素更为重要,而没有覆盖病原菌的抗感染策略可能会适得其反。
7.长期抗生素使用并不会改善预后,甚至会增加死亡率,推荐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可为5-7天。对于金*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性血流感染来说,应当在培养阴性之后再进行14天的抗感染治疗。于心脏瓣膜假体感染金*色葡萄球菌来说,治疗周期是4-6周,甚至可以延长到8周。其他一些感染也应当延长时间,比如骨与关节的感染(4-8周)、脑脓肿(8周)、有脓腔形成(4-6周),这些部位感染灶控制情况往往会较差。一般治疗在2-3周,对于临床确诊临床诊断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治疗时间甚至可以达到3-6月;侵袭性肺曲霉的抗真菌疗程至少6-12周;推荐无转移病灶的念珠菌血症,在血培养阴性后,继续治疗,在症状、体征消失后继续治疗2周;
8.联合用药并不一定改善预后,联合用药主要针对革兰阴性杆菌。
9.医院获得性感染来说,预防大于治疗(手卫生是重要防治手段),而治疗的时候,要早诊断、早治疗。
10.脓*症的治疗有三个重要方面:循环维持、感染控制、机体免疫调节,在抗感染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灌注不足从而引起二重打击,导致MODS。在脓*症早期,患者免疫亢进,机体损伤加重;脓*症晚期,机体免疫抑制,更容易出现二重感染。机体免疫受损的表现有:细胞因子减少、淋巴细胞减少、HLA-DR降低。
11.肠球菌抗生素敏感谱波动较大,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着天生的低维度耐药(特异性结合蛋白pbp5与β内酰胺结合力低),对氨基糖苷类有着天然的中等程度的耐药(细胞膜通透性差),对头孢菌素和克林霉素耐药性较高。β内酰胺破坏细胞膜后,氨基糖苷类可进入细胞,从而起到双药加强的效果。目前针对肠球菌,可选择的药有:万古霉素、达托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达托霉素可联合β内酰胺如头孢洛林来协同。但需要注意,利奈唑胺和其他抗生素几乎没有协同作用,不需要联合用药。替加环素治疗肠球菌不是首选,而是挽救性治疗手段,高浓度使用替加环素(mg,一天两次)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12.社区获得性腹腔感染一般不需要经验性覆盖肠球菌,免疫抑制、重症感染、MDR高危、心内膜炎等患者在治疗的时候需要考虑肠球菌感染。
13.治疗血流感染首先要明确感染源头,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引起的血流感染首选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
14.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救治首选杀菌剂如β内酰胺联合氨基糖苷治疗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一线治疗方案是: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或万古霉素联合庆大霉素。高剂量达托霉素(10–12mg/kg)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一种选择方案,但需要联合β内酰胺药物一起使用。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中,应当避免使用利奈唑胺,除非没有其他替代方案了。
15.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通常是多重耐药菌感染,需要联合用药(一般针对革兰氏阴性菌),一般的抗生素疗程为5-8天(一般一周),如治疗效果差,可适当延长到14天。社区获得性感染往往不耐药,但对于糖尿病、慢性肾病、COPD这类慢性病患者以及免疫受限患者(HIV感染、肿瘤、骨髓移植、器官移植、长期服用激素)来说,应当经验性覆盖特殊菌群,比如绿脓杆菌。
16.血培养的留置,必须要有厌氧菌和需氧菌(每一瓶10-20ml)。
16.有条件需要监测血药浓度,尤其是万古霉素和氨基糖苷类。
17.药敏结果出来之后,可大胆降阶梯,改为单药治疗(停止联合用药)。有时候,单药治疗比联合治疗或广谱抗感染治疗效果更好,比如对单纯的金*色葡萄球菌来说,头孢唑林的效果会优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18.有些感染如腹腔感染,可以是混合感染,单次的培养结果可不能是全部致病菌,对于此,可反复、多次留取培养,甚至一天两次同一感染部位的标本培养。
19.抗感染周期的计算应当是从开始有效抗感染治疗的第一时间到停止抗生素,这段时间称为抗感染的周期。有效抗感染指的是感染灶清除、血培养结果明确等。
20.细菌清除的判定至少需要一套血培养阴性结果,并且应当在抗感染治疗2-4天之后留取。
完
声明:总结自各大指南、文献
欢迎探讨,感谢支持
来稿发送至:njm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