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接种
随着国家优生优育理念的深入人心,预防接种制度的不断完善,计划免疫*策的落实率不断提高,一些传染性性疾病等到了很大的遏制。然而,免疫预防接种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特别是婴幼儿免疫功能发育不是很熟,免疫接种时常带来一些副作用,家长因此很焦虑。今天,我们一起聊聊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从出生开始一直到学龄前期完成,分为国家免疫规划内接种和非免疫规划内接种。疫苗还按照生产疫苗的生物活性分为灭活疫苗和减*活疫苗,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要更高一些。
一类疫苗:“免疫规划疫苗”
*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该依照*府规定受种的疫苗。外来儿童和本地儿童享有同样的接种权利。只要没有禁忌症,都应该及时给孩子接种。此类疫苗如果不接种,可能会影响宝宝入托、入园、入学。
适龄儿童可免费接种的一类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甲肝疫苗、麻腮风疫苗、A群流脑疫苗、A群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
二类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
为公民自费并且知情、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二类疫苗虽然需要自费接种,对于保护孩子的健康也同等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最优先推荐儿童接种的疫苗有两种:肺炎疫苗和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疫苗)。
建议接种的二类疫苗:流感疫苗、水痘疫苗、手足口疫苗、轮状病*疫苗等。
知识卡片
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国家非常重视,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接种后仍有部分婴幼儿出现了不良反应,按照统计学来看,发生率由高到低、由轻到重依次为:
接种部位疼痛
部位硬结
无菌性脓肿
哭闹
发热
皮疹
过敏性紫癜
神经管水肿
休克
如果是轻微的不良反应,比如疼痛、部位硬结、体温低热,而孩子精神状态良好,可以在家里观察,硬结部位可以热毛巾敷。如果是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出现大量的明显皮疹、过敏性紫癜、神经管水肿等,应该及时就医。
NEWS
儿童疫苗免疫规划有了新调整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年版)》,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有了五大变化:
变化一: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接种的可补种年龄从“<14周岁”调整为“<18周岁”。
变化二:明确了左右大腿为可选接种部位。当多种疫苗需要同时注射接种时,可在左右上臂、左右大腿分别接种。
变化三:明确了下列情况并不属于疫苗接种禁忌症:A.生理性和母乳性*疸;B.单纯性热性惊厥史;C.癫痫控制处于稳定期;D.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苯丙酮尿症、21三体综合征等);E.病情稳定的脑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感染(梅*、巨细胞病*和风疹病*)等。变化四:调整了脊灰疫苗与麻腮风疫苗免疫程序。变化五:年版免疫程序建议将表面抗原阳性或不详的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时间从“出生后24小时内”调整为“出生后12小时内”。将乙肝疫苗接种的“低出生体重”明确界定为出生时体重克者,建议其出生后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并在满1月龄、2月龄、7月龄时重新按程序再完成3剂次接种。温馨提示
带孩子打疫苗
这些问题别忽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打疫苗的次数非常多,有些问题看上去不起眼,实际上是不容轻视的,需要爸妈仔细了解。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不适合接种疫苗?
体温超过37.3℃;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贫血等;处于疾病急性期,如正在腹泻、严重咳嗽等;近期受过外伤或做过手术;过敏体质或患哮喘、荨麻疹,且处于过敏发作期;患严重皮炎或有皮肤感染、湿疹;患有心脏病、肝炎、肾炎、活动性结核病;腋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有脑病或神经系统损伤,如脑炎后遗症、癫痫;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迟缓;防御机能不全,患有免疫缺陷病等。带孩子接种疫苗要注意啥?
携带预防接种证;
保持孩子接种部位皮肤清洁;
给孩子穿宽松、易穿脱的衣服;
如实告知医生孩子近期的健康状况;
认真听取医生的口头知情告知或阅读《知情同意书》。
知识卡片
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国家非常重视,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接种后仍有部分婴幼儿出现了不良反应,按照统计学来看,发生率由高到低、由轻到重依次为:
接种部位疼痛
部位硬结
无菌性脓肿
哭闹
发热
皮疹
过敏性紫癜
神经管水肿
休克
如果是轻微的不良反应,比如疼痛、部位硬结、体温低热,而孩子精神状态良好,可以在家里观察,硬结部位可以热毛巾敷。如果是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出现大量的明显皮疹、过敏性紫癜、神经管水肿等,应该及时就医。
编辑丨陈铭辉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