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这个30秒夺命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
TUhjnbcbe - 2021/7/28 8:31:00

作者:小林

来源:雷叔说事(ID:normalbeauty)

不久前,我们在办公室里“正襟危坐”地等待三点饮茶时间的到来。

说巧也巧,一阵焦味飘来,隔壁公司的人呼喊:

“起火啦!起火啦!车子起火啦!”

喊完,他们迅速消失,只留给我们一个个“逃生”的背影。我们惶恐不安,一楼飘来很大的烟,呛人、刺鼻。

电瓶车自燃,没任何的前兆。

这片区域停放的是外卖车辆,小哥们从附近的店家取完货,开车去送单。

得亏小哥们的车辆停放比较稀疏,否则可能要殃及一片,就像下图这样:

事发地在办公楼外的小过道,但火势猛烈,窜到了几层楼高,3楼都能闻到烟味。即使相关人员在卸了电瓶车电池、喷水灭火后,楼内的烟半小时后才消除,所幸没有什么人员受伤。

这还是在电瓶车没有完全烧尽,事发地为室外的情况下。

要是人与爆燃车辆近距离接触呢?

可想而知,不久前的成都电瓶车自燃事件是多么严重。

在那次事故里,仅仅3秒钟,火焰就吞噬了5个人……

3秒钟很短,短到很多人都不把3秒当回事;

3秒钟亦很长,长到电梯里的人不得不遭受一辈子的影响。

一个5个月大的婴儿重度烧伤40%,一度被下病危通知书;怀抱她的外婆烧伤面积75%,一度被送进ICU;其他3人中度烧伤。

这一切仅仅因为不该推上楼的电瓶车被推进了电梯。

成都的事件余波未平,我的亲身经历如在昨天,这让我不得不思考:

电动车的电池为什么会自燃呢?

电池产品质量怎么样?

想要知道电瓶车电池自燃的原由,首先得了解电池的一些情况。

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接近3亿辆,并且仍在上升。

这相当于每4.7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拥有电动车,结合增速来看,未来电动车很可能在保有量上超越自行车。

再来看电池的市场构成。

一般来说,现在市场上的电动车电池,近八成是铅酸电池,两成是锂电池。

不过,这个比例注定会被改写,因为“新国标”出现了。

“新国标”是电瓶车行业的规范,由于整车质量限重55kg,所以更加轻便、寿命更长的锂电池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未来锂电池估计会成为电瓶车电池的主流。

锂电池比现在主流的铅酸电池晚发明多年,作为新事物,它的价格大概是铅酸电池的三倍左右。

而且,现在的锂电池不能回收,但铅酸电池可以回收换钱。

这么一来一去就很明显,锂电池更贵。

所以,基于成本,有些人就会在电池的问题上动手脚。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栏目曾发布过电动自行车监督检测报告:他们检测了共批次的铅酸电池,其中不合格率是19.5%;检测了共41批次的锂电池,其中不合格率31.7%。

绝对量上来说,铅酸电池的问题更多,但比例上正好相反,这也说明为什么很多人格外注意锂电池的自燃问题。

当然,还得说说与电池搭配使用的充电器,因为充电器的质量问题比电池更严重。

节目调查发现,市面上超9成的电瓶车充电器存在质量问题。

充电器的好坏影响到充电的质量,也就决定了自燃的可能性。

所以,无论是铅酸电池还是锂电池,无论是怎么样的充电器,都可能为了利润而偷工减料。

如此一来,电池行业的水就变得很深,一般人把握不住。

充电习惯是否合理?

说完了电池行业的基本情况,我们来说说充电习惯。

理论上来说,给电瓶车充电,最好只充8小时。

但这会产生一个悖论,很多19点下班到家的人,早上7点才准备去上班,这就意味着,在12小时的时间里,充电器很可能一插就未再拔出来。

《华商报》做过电瓶车长时间充电的实验:

充电10小时45分钟,电池组表面温度升至42℃,摸起来开始烫手,电池组连接线发软。

充电17个小时,电池组散发出明显异味,表面温度已近60℃。

我们知道,现实中24小时充电的也大有人在,毕竟谁也不愿意半夜醒来拔线。

长此以往,过度充电会造成电池鼓胀、变形,并释放甲烷、乙烷等可燃气体,进而导致自燃。

根据公安部消防局统计,绝大多数的电动车起火发生在充电时。

广州曾有数据显示,72%的电动车火灾发生在20时至次日8时,那时候很多人沉睡于梦乡,没法注意到充电时间已超过8小时。

再看充电环境,我们可以看到:

高温天充电,热上加热;

湿雨天充电,容易造成短路;

私拉电线充电的,也是一大堆。

从自家房间引线下去也就算了,还有公然去弱电井偷电的。

不知不觉中,种种不良的充电习惯都在折磨着电池,埋下各种起火的危机。

非法改装能有多惊人?

如果说,不良充电习惯的养成可能是由于迫不得已,那么私自改造电瓶车完全就是铤而走险,更加触目惊心。

“飞车*”们嫌电瓶车车速不够,拼命堆积电池,把电瓶车改造得比摩托车、汽车还快。

改装后的电瓶车,速度能高达码,续航能高达0公里,而“新国标”规定的最高时速只有25码。

有些车行老板把顾客当宝贝,顾客有什么需求,他们就怎么改,几乎没有改装不出来的。

结果就是蓄电池敷衍地裹着塑料薄膜,不知道能不能抵挡得了热浪与暴雨。

有些车主则是自己动手,试图大力出奇迹。

结果是把自行车改造成电动车,在各种隐蔽的地方藏电池。

但就算再酷炫,许多改装电动车依然没有充电保险装置外套,甚至连保险装置本身都没有。

如此一来,电池内部的隔膜很容易被破坏,短路、发热,进而引发火灾。

从简单的穿刺实验就能看出来,没有什么保护措施的锂电池被撞击后是什么结果。

请勿模仿

改装电瓶车,就是自己给自己设定了一颗定时炸弹,伤害的往往是自己。

我们来看一些电池系统性风险的数据。

有专家指出:“只要(电瓶车)产品体系足够完善,质量有一定保障,爆炸的概率仅为十万分之一。”

而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锂电池爆炸的概率约千万分之一。

也有数据显示,由于锂电技术限制,目前涉及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等的动力电池,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到千万分之一。

结合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问:

是什么让电瓶车的爆炸概率远远高于手机、电脑等产品?

很明显,是人为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展开来说,就是上文阐述的三大项:

因利润等原因导致的电池技术质量不合格,以次充好;

不良充电习惯和糟糕的充电环境;

非法改造电瓶车。

电池自燃会有怎么样的危害?

有一张经典的图显示电池自燃后的火焰变化。

电池一短路,电瓶车火焰温度就可以到℃;

半分钟后,火焰温度℃;

三分半,整个电瓶车被火焰包围,温度可以达到1℃。

央视新闻频道专门做过“国内首次电动车火灾科学实验”,这个更加形象。

10秒,火焰就可以将电瓶车完全吞噬;

3分钟,火焰达到上千度;

4分钟,烟雾弥漫整栋楼,非常呛人。

电动车火灾产生的烟尘里,包括氟化氢、五氟化磷、氰化氢、一氧化碳、盐酸、硫化氢等气体。

看名字就知道,都不好惹。

年,广州市公安局消防支队、交警支队联手中山大学消防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及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做过相关实验。

他们找了废弃的四层楼房,在楼梯间放了3辆电动车,并引燃。

起火后6分半钟,四层楼的顶楼——一般被认为最安全的位置——一氧化碳浓度达到了ppm。

要知道,人在一氧化碳ppm环境中不用几分钟就可能绝命,更何况这四层楼其他位置的房间。

最高峰的时候,整栋楼中的一氧化碳量达到了ppm。

实验人员在每层楼都放了一只小仓鼠,共4只,等烟散了后,他们发现小仓鼠们都一命呜呼了。

当然,由于各自所在的位置不同,小仓鼠们为科学献身的时间有前有后。

还有炸伤危险。

一般而言,电瓶车的电池到不了50伏,除非是非法改装。

上海嘉定区消防救援支队进行过模拟实验,他们缴获了一块非法改装的48伏锂电池——这块电池连起码的短路保护装置都没有。

但它能先后爆炸两次。

有人说,这样体量的锂电池能将附近半米的墙炸穿一个洞,并使门窗玻璃碎裂,威力相当大。

所以,还是少点电瓶车自燃事故为好。

怎么让电瓶车不进电梯?

多起事故之后,有这样的声音传来:既然电瓶车这么容易出事,出事的危害又这么大,为什么不把它禁了呢?

这样的呼声由来已久,但不管怎么说,倒也不必因噎废食。

电瓶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很多人日常出行很难离得开它。

与其一刀切地禁止,不如学点儿生活小妙招,更好地使用电瓶车。

购买正规品牌的电瓶车,这样更安全,售后保障也相对更到位。

街边的杂牌车行往往给钱就能满足你各种奇葩的需求,但这些服务很可能是有安全隐患的,出了事他们也不太会管你。

尽量不要长时间充电。

特别是充电习惯上,要避免在潮湿、炎热等极端环境下充电,也要避免私自引线充电。

在这里特别呼吁:

不要在室内、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等地停放电动车,更不要在这些地方充电。

目前,很多地方利用各种黑科技实现了禁止电瓶车进电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学习。

另外,不要去偷电。

电压不一样,会造成电瓶车电池短路和起火。

不要改装。

改装电瓶车特别容易引发电池过热。

定期检查维修。

电池就像人一样,需要靠“体检”来对自己的健康把关。

这些小招,对于没有电瓶车的人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面对以下情况,无论你是不是车主,有没有电瓶车,都可以这么操作:

看到有电瓶车上电梯,一定要劝阻;看到拎着电瓶上楼的人,也要劝阻。

如果他一定要上,我们就别上,并马上去告知物业、街道办等机构,因为电瓶车上楼容易带来危险。

同样,如果看到有人在室内、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充电,要想办法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危害性,劝他们将电瓶车搬离。

电瓶车,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所以,别让电瓶车上电梯这件事,值得每个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个30秒夺命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