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耳胆脂瘤的症状
中耳胆脂瘤可无症状,没有感染的胆脂瘤可以没有症状。
1.耳流脓常伴恶臭味
间断或长期持续性流脓。感染发作时增多,量多少不一,有肉芽或息肉者偶有血迹;由于腐败菌的继发感染,脓液常有特殊恶臭,我们常称头腐乳臭味。后天原发性胆脂瘤者早期无耳内流脓,如合并感染则有流脓。先天性胆脂瘤珠大都没有症状。
2.听力下降
听力损失轻重程度不等,多为传导性,也可为混合性聋。如听骨链遭破坏,则可因听力下降而首诊。由于胆脂瘤可作为传音桥梁,有时即使听骨部分破坏,听力损失也可不甚明显;如为原发性上鼓室内的早期局限性胆脂瘤可无明显听力下降。如果破坏内耳则出现全聋。
3.耳鸣
部分可伴高调或低调耳鸣。早期多无耳鸣。
4.眩晕
胆脂瘤破坏内耳,如半规管,前庭等可出现眩晕。
5.面瘫
胆脂瘤压迫或者侵蚀面神经,会出现面瘫
6.头痛,脑膜炎
胆脂瘤侵犯颅底骨质,感染通过颅底裂隙等途径引起脑膜炎,脑脓肿。
三中耳胆脂瘤必备检查
1.耳内镜检查
主要为鼓膜松弛部内陷、穿孔,紧张部内陷、增厚;或鼓膜后上部边缘穿孔,鼓室内可见灰白色胆脂瘤痂皮或红色肉芽组织息肉组织,常伴有脓性分泌物。
2.听力学检查
听力可基本正常,或为传导性听力损失,也可混合性听力损失甚至感音神经性聋。
3.咽鼓管功能检查
可为正常或不良。
4.影像学表现
乳突X片上较大的胆脂瘤可表现为典型的骨质破坏空腔,其边缘大多浓密、整齐。由于分辨率低目前基本上不再使用。
颞骨高分辨CT扫描广泛应用,为鼓室乳突密度增高影,可伴有骨质的吸收破坏,在颞骨疾病中,CT的诊断价值要高于MRI。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耳部及其邻近组织的精细解剖结构,对耳部先天畸形、外伤、各种中耳炎症及某些耳源性颅内并发症、肿瘤等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对手术方案的制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本病应与以下三种疾病鉴别:(1)伴有肉芽或息肉(骨疡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持续流脓病史,脓液间混血丝,可臭,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听力损失较重,为传导性或混合性,鼓室、鼓窦或乳突内有软组织影或骨质破坏,可有并发症。有时需依靠术中发现及术后病理明确诊断。(2)中耳癌:好发于中年以上患者。大多有患耳长期流脓史,近期耳内出血,伴耳痛,可有张口困难。检查时可见鼓室内有新生物,有接触性出血。早期即可出现面瘫,晚期可有第Ⅵ、Ⅸ、Ⅹ、Ⅺ和Ⅻ脑神经受损表现。颞骨CT提示骨质破坏,新生物活检可确诊。(3)结核性中耳炎:起病隐匿,耳内脓液稀薄,听力损害明显,早期发生面瘫。鼓膜大穿孔,有苍白肉芽。颞骨CT提示鼓室及乳突常有骨质破坏区及死骨。肺部或其他部位有结核病灶。肉芽病检可确诊。五治疗中耳胆脂瘤的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制订和实施手术治疗。中耳乳突胆脂瘤手术治疗需彻底清除胆脂瘤、肉芽、息肉、病变的骨质等病变组织,预防并发症,根据实际情况保存或提高原有听力。耳内镜手术与显微镜下手术,各有优势,耳科手术显微镜与硬管式耳内镜是各具光学特点及不同性能的工具,具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耳科显微镜手术已为耳科大夫所熟悉。耳内镜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并已成为耳科手术新的方式及手段,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推动了耳微创外科的发展。要切除胆脂瘤,通常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手术前医患沟通非常重要,建议重点沟通①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强调手术必要性和手术目的:胆脂瘤会导致严重颅内外并发症,手术首要目的是彻底清除病变获得干耳,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条件可考虑重建听力;②术中根据病情和个人条件,是否植入人工听骨,或者自身骨质移植,进行听力重建。③交代术中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表现及其处理,包括面瘫、出血、(乙状窦、乳突导静脉、颞浅动脉损伤)、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脑脊液漏、严重眩晕、听力下降、移植物坏死、耳鸣,以及术后胆脂瘤复发,术腔反复感染流脓需再次手术,伴发中耳癌的可能;④介绍术后恢复过程,强调术后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各种不适,术后换药和康复时间可能比较长,使患者有一定的心理预期。术后与手术医师交流,随访非常重要。????????????????????????????专业同道或者有兴趣者请继续关于本病的成因比较公认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1.内陷袋学说
由于咽鼓管功能不良和中耳炎遗留的黏膜水肿、肉芽、粘连等病变,中耳长期处于负压状态,导致中耳膨胀不全。受上鼓室长期高负压的影响,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向内凹陷,局部逐渐形成内陷囊袋,内陷囊袋不断加深,囊内角化上皮增生,上皮屑出现堆积,排出受阻,囊袋不断膨胀扩大,周围骨质遭到破坏,终于形成胆脂瘤。
内陷袋的进程常分为4个阶段:①内陷袋形成阶段;②内陷袋上皮增生阶段;③上鼓室胆脂瘤形成阶段;④骨质破坏阶段。
根据病理进展的不同阶段,目前上鼓室内陷袋的分级以Tos分级方法最为常用:
0级:鼓膜松弛部没有内陷;
Ⅰ级:鼓膜松弛部轻度内陷,尚未接触锤骨颈;
Ⅱ级:鼓膜松弛部内陷袋与锤骨颈相贴,但尚无骨质破坏;
Ⅲ级:在Ⅱ级的基础上出现上鼓室外侧壁和(或)锤骨头骨质破坏;
Ⅳ级:胆脂瘤形成
2.上皮移行学说
鼓膜大穿孔或后方边缘性穿孔,鼓沟骨质裸露,外耳道皮肤越过骨面向鼓室内生长,深达上鼓室或鼓窦区,其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质堆积于该处而不能自洁,逐渐堆积,聚集成团,形成胆脂瘤。
3.基底细胞层过度增生学说
鼓膜松弛部的上皮细胞通过增殖形成上皮小柱,破坏基底膜,而伸入上皮下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胆脂瘤。
4.化生理论
鳞状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黏膜上皮被角化性鳞状上皮所取代,但脱落的角化物质一般不堆积。如化生的角化性鳞状上皮伸入鼓窦或鼓室,脱落的焦化物质发生堆积,可形成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的术式选择
在中耳胆脂瘤手术中,根据是否保留外耳道后壁,分为“闭合式”与“开放式”,主要选择依据为病灶范围、乳突气化情况、乙状窦和脑膜底位置等因素。
胆脂瘤范围较广泛,且乳突气化不良,脑膜略低垂,不宜行闭合式手术,首选开放式乳突手术,即将外耳道后壁磨除,使乳突、鼓窦、上鼓室向外耳道开放。
是否能行听力重建,则要根据患者残余听力、术中所见鼓室黏膜状态、胆脂瘤能否彻底清理以及咽鼓管功能,还要考虑患者工作性质及能否及时随访来决定。可于一期或者二期行听力重建手术,即建立一个含气腔内鼓膜与外淋巴之间的直接连接。
重建材料常用自体听骨或人工听骨。
中耳炎手术分型
由于中耳乳突解剖结构、手术理念复杂,故手术方式不一。国外经典中耳乳突手术分类包括Wullstein鼓室成形术分型()和美国眼耳鼻喉科学会分型(AAOO)、Portmann分型()等。
我国最新中耳炎手术分型指南():一、鼓室成形术(Ⅰ、Ⅱ、Ⅲ型);
二、中耳病变切除术
①乳突切开术;②乳突根治术;③改良乳突根治术(Bondy手术);
三、中耳病变切除+鼓室成形术
①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
②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
③完桥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
④上鼓室切开+鼓室成形术;
四、其他中耳炎相关手术。
汪文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