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怎么回事
TUhjnbcbe - 2021/8/19 4:34:00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怎么回事?

01概述

心内膜炎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内膜炎症病变,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累及室间隔缺损处、心内壁内膜或未闭动脉导管、动静脉瘘等处,按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心内膜炎在住院病人中发生率为0.5/~1/。

02病因

由于致病微生物的变迁,心脏手术和心导管检查的广泛开展,长期静脉插管输液的增多等因素,最近几年,儿童正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病因如下:

(1)心脏的原发病变92%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均有原发心脏病变,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多见,约占78%,室间隔缺损最易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他依次为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房间隔缺等,后天性心脏病如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也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2)病原体几乎所有细菌均可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草绿色链球菌仍为最常见的致病菌,但所占比例已显著下降。近年金*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以及肠球菌、产气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显著增多。

(3)诱发因素约1/3的患儿在病史中可找到诱发因素,常见的诱发因素为纠治牙病和扁桃体摘除术。近年心导管检查和介入性治疗、人工瓣膜置换、心内直视手术的广泛开展。也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其他诱发因素如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03郭医生说

正常人口腔和上呼吸道常聚集一些细菌,一般不会致病,只有在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时可侵入血流特别是口腔感染、拔牙、扁桃体摘除术时易侵入血流,当心腔内膜,特别是心瓣膜存在病理改变或先天性缺损时,细菌易在心瓣膜、心内膜和动脉内膜表面黏着、繁殖。从而形成心内膜炎。

基本病理改变是心瓣膜、心内膜及大血管内膜面附着疣状感染性赘生物。赘生物由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纤维蛋白、胶原纤维和致病微生物等组成。心脏瓣膜的赘生物可致瓣膜溃疡、穿孔;若累及腱索和乳头肌,可使腱索缩短及断裂。累及瓣环和心肌,可致心肌脓肿、室间隔穿孔和动脉瘤,大的或多量的赘生物可堵塞瓣膜口或肺动脉,致急性循环障碍。

赘生物受高速血流冲击可有血栓脱落,随血流散布到全身血管导致器官栓塞。右心的栓子引起肺栓塞;左心的栓子引起肾、脑、脾、四肢、肠系膜等动脉栓塞。微小栓子栓塞手细血管产生皮肤瘀点,即欧氏小结。肾栓塞时可致梗死、局灶性肾炎或弥漫性肾小球肾炎。脑栓塞时可发生脑膜、脑实质、脊髓、颅神经等弥漫性炎症,产生出血、水肿、脑软化、脑脓肿、颅内动脉瘤破裂等病变。后者破裂可引起颅内各部位的出血如脑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

常见症状有3类:感染症状、心脏方面的症状、栓塞症状。同时具有以上3方面症状的典型患者不多。尤其2岁以下婴川往往以全身感染症状为主。仅少数患儿有栓塞症状和(或)心脏杂音。

04治疗及预后

总的原则是积极抗感染、加强支持疗法,但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必须先做几次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以期对选用抗生素及剂量提供指导。

●一般治疗包括细心护理,保证病人充足的热量供应,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也可输注丙种球蛋白。

●手术治疗对心脏赘生物和污染的人造代用品清创、修复或置换损害的瓣膜。挽救了严重病人,提高了治愈率。手术指征为:①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中、重度心力衰竭;②赘生物阳塞瓣;③反复发生栓塞;④霉菌感染;⑤经最佳抗生素治疗无效;⑥新发生的心脏传导阻滞。

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以来,近年病死率已下降为20%~25%。约有半数患儿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脑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

05保险

支出:该病单次住院通常在1~2万。但是如果需要心脏瓣膜手术,费用在6~10万。

医疗险:可以负担孩子的医疗费,高端医疗险有更好的就医品质,及时获得优质医疗资源(比如上国外治疗)。

重疾险:感染性心内膜炎属于重疾,有重疾险可以得到赔付。

意外险:该病不属于意外。

小结: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如拥有一份医疗险可以让您报销产生的医疗费用,有一份重疾险可以让您一次性得到一笔现金,防止出现“借钱救命”的情况。有医学知识会让您心里更有底,有保险可以让您在处理情况时无后顾之忧。

梦想神针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