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
主要症状:渐进性的步伐不协调,伴随手部动作、言语、眼部活动等失调。组织水平表现为小脑退化萎缩,和不同程度的脑干和骨髓的受累。
致病机制:主要由基因组上的CAG重复列增多因而蛋白序列中谷氨酰胺重复增多造成的。有60多个型,不同的型间症状有重叠,同一型内症状不一致。目前发现的相关基因有29个,这些基因的功能多数未知。
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的形式,也有隐性遗传的形式,还有X连锁的遗传形式。20岁以前起病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而20岁以后起病者则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
遗传性共济失调(HA)诊断和遗传
共济失调怀疑是遗传因素导致的,或者临床排除其他因素后有疑似遗传病可能的话,需要通过基因检测来确诊,共济失调里更多是以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为主,所以可先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排查开始,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有特殊的致病机制,多数以三碱基重复为主,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特殊检测,这点就诊时务必注意。
遗传咨询的要点也就是对后代的影响评估主要是依据对应疾病的遗传方式,根据不同遗传方式的不同遗传特点去考虑患病风险。
感觉性深感觉向中枢神经系统反映躯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方向。病因有:①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病;②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颅底畸形、脊髓病、肿瘤;③脑干血管性疾病如梗塞、出血,多发性硬化、肿瘤;④丘脑顶叶通路或顶叶血管性疾病、肿瘤。
前庭性前庭系统向心传导平衡信息,引起体位、视线调节和空间定位感觉等的平衡反应。病因有:①迷路炎、前庭神经炎、特发性双侧前庭病;②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③天幕下肿瘤。
脑性小脑为运动的调节中枢。这些结构的功能又都是在大脑皮层的统一控制下才能完成的。病因有:①遗传性;②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③血管性如梗死、出血;④炎症性如急性小脑炎、脓肿;⑤中*如酒、食物、药物、有害气体等;⑥脱髓鞘性;⑦发育不全或不良;⑧遗传性;⑨外伤;⑩钙化;⑾畸形。
额叶性病变部位在额叶前部,运动失调部位是对侧。病因有:①肿瘤;②炎症;③血管病。
导致共济失调的病因有哪些?
共济失调严重者可以丧失运动能力,使患者很难自主生活,对家庭和社会都是很大的压力,但请大家也要担心。因此,发现共济失调医院治疗。
遗传性共济失调(HA)是一大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的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遗传性共济失调(HA)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为主,部分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极少数为X连锁遗传(X-linked、XL)和线粒体遗传(mitochondrial);散发病例亦不少见。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常见的突变形式有三核甘酸/多核甘酸重复突变(dup)、点突变、插入(ins)/缺失(del)突变等。
小脑萎缩症又称脊髓小脑萎缩症,简写为SCA,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神经系统基因疾病。这类患者发病后,行走的动作摇摇晃晃,有如企鹅,因此患病家族也称为企鹅家族。小脑萎缩是一种以损害脊髓及小脑为主、慢性、进行性脑部疾病,多为家族遗传。由于病灶范围和发展过程不尽相同,小脑萎缩的临床征群亦有多种类型,其主要症状为走路不稳、动作不灵、握物无力、言语不清,有的患者头晕、头重、头胀、头痛,伴有复视或视物模糊,吞咽发呛,书写颤抖,大小便障碍等。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主要临床表现有:小脑性共济失调、辨距不良、构音障碍、眼球震颤、眼肌麻痹、锥体束征、锥体外系表现等;亦可伴有非神经系统表现。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共同症状体征:30~40岁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也有儿童期及70岁起病者;下肢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表现走路摇晃、跌倒和讲话含糊不清,以及双手笨拙、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少数伴有痴呆和远端肌萎缩等;检查可见肌张力障碍、腱反射亢进、病理征、痉挛步态、音叉振动觉及本体觉丧失。通常起病后10~20年不能行走。这种疾病最终会导致瘫痪。
除共同临床表现外,各类型有各自的特点:
SCA1
眼肌麻痹,上视不能较明显,扫视过度,腱反射亢进,执行功能障碍,运动诱发电位传导时间延长
SCA2
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眼球慢扫视运动较明显,伴有视力下降,视网膜色素变性(RP),肌阵挛或动作性震颤,蹒跚步态,帕金森综合征
SCA3
肌萎缩、面肌及舌肌纤颤、眼睑退缩形成凸眼,伴有明显慢眼动,凝视诱发眼震,眼睑后退(突眼征),面舌肌束颤,痉挛,周围神经病,35岁发病:共济失调+痉挛,45岁发病: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
SCA4
小脑共济失调,感觉神经病,锥体束征
SCA5
病情进展非常缓慢,症状较轻,轻度面肌纤维颤搐,凝视诱发眼震,平滑跟踪异常,腱反射亢进,意向性震颤
SCA6
早期大腿肌肉痉挛、下视震颤、复视和位置性眩晕,纯小脑共济失调,发病较晚,在某些患者的阴性家族史可归因于此,多不影响寿命,可伴有偏瘫型偏头痛,部分家系患者表现为发作性共济失调
SCA7
共济失调,小脑和脑干萎缩,辩色力异常,视力减退或丧失,眼肌麻痹,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可出现听力下降,心脏损害也较突出,发病早期出现智力衰退
SCA8
常有发音困难,不完全外显,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眼动异常表现为平滑跟踪障碍和水平性眼震,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可伴有深感觉减退,成年起病患者发病较慢,先天性SCA8患者可出现肌阵挛癫痫和智力发育迟滞。
SCA10
纯小脑征和癫痫发作,复杂部分发作癫痫,可出现全面发作
SCA11
纯小脑共济失调,腱反射亢进,病程较轻
SCA12
头部和上肢震颤、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慢眼动,平滑跟踪分裂,眼震,腱反射减弱,可伴有动作减少,轴性张力障碍,面肌束颤,多发周围神经病等
SCA13
发病早(儿童期起病),智能衰退
SCA14
早发病例伴有肌阵挛,认知功能衰退
SCA15
纯小脑共济失调,进展慢
SCA16
头部和手震颤
SCA17
智力衰退,锥体外系表现如舞蹈,部分家系表现为Huntington舞蹈病
SCA18
肌肉萎缩,感觉减退
SCA19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肌阵挛
SCA20
上颚震颤,发音困难
SCA21
锥体外系表现
SCA22
纯小脑症状,进展慢,腱反射减弱
SCA23
感觉减退,锥体束征
SCA25
感觉神经病,严重小脑萎缩
SCA26
纯小脑症状
SCA27
震颤,运动障碍,发作性精神异常
SCA28
眼肌麻痹
SCA29
震颤,肌阵挛
DRPLA
不同程度的痴呆、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癫痫和不自主运动(包括舞蹈样动作、震颤和肌阵挛等)
除以上症状之外,普遍可能发生的症状为首发症状主要行走不稳、肢体无力,可伴有双手震颤、多汗、言语含糊不清等症状,涉及锥体系及锥体外系,以锥体外系的小脑症状为突出特点;就诊时,可见多系统受损体征,其中以锥体系、锥体外系,自主神经系统、颅神经等多见。患者表现为阔基底步态,行走倾倒,指鼻、轮替试验阳性,构音障碍,眼球震颤,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部分患者可有不自主运动、头晕、多汗、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等。也有部分患者存在思维、智能、记忆等高级神经功能障碍。
值得提出的是,临床医师应注意排除继发性小脑共济失调,如酒精中*,甲状腺功能低下(CH)和副肿瘤综合征等。
基因检测:对于SCA系列中的10种由致病基因内短串联重复序列动态突变引起的疾病,比较容易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电泳方法予以检测,包括SCA1,SCA2,SCA3,SCA6,SCA7,SCA8,SCA10,SCA12,SCA17和DRPLA。但有6种致病基因已被克隆的SCA类型为其它种类的突变,包括SCA4,SCA5,SCA13,SCA14,SCA15和SCA27,需要对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的序列进行测序来检测突变,对于这些类型开展常规的基因检测比较困难。值得注意的是,表型的细微差异对基因检测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如对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共济失调家系来说,伴有突眼和眼睑束颤。
我国最常见的类型是SCA3,约占遗传性共济失调的1/2。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分类:
在我国,最常见是:SCA3/MJD,SCA2次之,接下来依次是SCA1、SCA6、SCA7等亚型,SCA8、SCA10、SCA12、SCA17、DRPLA、SCA28、SCA31、SCA35、SCA36较少见,其他亚型罕见。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基因诊断:
SCA病友群的组织和引导非常重要,减少盲目就医,避免上当受骗。提倡科学理性的抗病方法和理念,与疾病共存,积极康复,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和呼吸功能训练,同时要避免受伤。
关于SCA家系患者后代基因检测的问题,需注意以下三点:
(1)为了避免引起“知情负担”,不建议未成年、未发病后代检测SCA致病基因。
(2)基因检测报告是非常重要的文件,检测机构(医院或者检测公司)须出具正式纸质报告,对于整个家系的病因诊断和遗传咨询都是至关重要的。
(3)SCA家系患者的后代达到婚育年龄时,在本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在孕前检测是否携带家族的致病突变,如果携带致病突变建议做生殖干预,如果选择做产前诊断,尽量在孕前联系好具有相应资质和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产前诊断需要按照严格的流程操作,如果意外怀孕,一定要尽早到具医院就诊(不要晚于10周)。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确诊的关键是:基因诊断。目前主要应用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毛细管电泳(CE)、重组DNA测序等技术手段检测ATXN3基因的(CAG)n重复次数(dup),为SCA3/MJD的确诊提供依据。
在我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中,SCA3/MJD最常见(大约60%-70%),SCA3/MJD的致病基因是:AXTN3,SCA3/MJD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异常的ataxin-3蛋白过度聚集。(CAG)n重复(dup)序列位于ATXN3基因的10号外显子,(CAG)正常的重复次数为12-40次。当(CAG)n重复次数达到51次时可导致SCA3/MJD发病,目前研究表明,(CAG)n异常重复范围大多在51-86次之间。
SCA3/MJD属于多聚谷氨酰胺病(polyQdisease),具有动态突变的特征,即由于三核甘酸(CAG)n异常重复扩展引起,还可见遗传早现、体细胞嵌合现象、传代过程中的性别差异等遗传现象。
常见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正常及异常(CAG)n拷贝数范围
注:因SCA8、SCA10、SCA12、SCA17、DRPLA在中国较罕见,未列在表中。
CAG节段长度的增加导致产生异常长的ataxin-1蛋白质折叠成错误的三维形状。这种异常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聚集在细胞核内形成聚集体。这些聚集体阻止ataxin-1蛋白正常发挥功能,从而破坏细胞并导致细胞死亡。ataxin-1聚集体仅在脑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而小脑内的细胞对ataxin-1形状和功能的变化特别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脑细胞的损失导致了Ⅰ型脊髓小脑萎缩症(SCA1)特征性的运动问题。
基因诊断是不可或缺的确诊手段,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遗传学依据。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中,依据症状是否呈发作性,分为:发作性共济失调(EA)、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两大类。
间歇性/发作性共济失调(EA)
主要症状:不协调和不平衡一段时间的发作,常常伴有进行性共济失调。
致病机制:突变致病,总共有7型,1型和2型为常见型。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持续几秒到几分钟(1型)或者几小时到几天(2型)。发作由惊吓和运动(1型)或者情绪压力和身体位置变化(2)引发。常常伴偏头痛(2型)。发作间期眼眶周围和手部肌肉肌纤维颤搐(1型)或注视引发的眼球震颤或下视性眼球震颤(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在发作性共济失调(EA)中,最常见的是:EA2,首先筛查EA2,其次筛查EA1,再次筛查EA5和EA6。
发作性共济失调(EA):EA2→EA1→EA5、EA6→……
在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中,最常见的是:SCA3/MJD,首先筛查SCA3/MJD,其次筛查SCA2、SCA1、SCA6、SCA7,再次筛查SCA8、SCA10、SCA12、SCA17、DRPLA、SCA28、SCA31、SCA35、SCA36等。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SCA3/MJD→SCA2、SCA1、SCA6、SCA7→SCA8、SCA10、SCA12、SCA17、SCA28、DRPLA、SCA31、SCA35、SCA36→……
另外,可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选择待检测的基因型,如共济失调合并视力减退或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首选筛查SCA7。
共济失调合并视力减退或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SCA7。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的分子(基因)诊断流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发作性→EA2→EA1→EA5、EA6→……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非发作→SCA3/MJD→SCA2、SCA1、SCA6、SCA7→SCA8、SCA10、SCA12、SCA17、SCA28、DRPLA、SCA31、SCA35、SCA36→……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伴帕金森病样表现→SCA2→SCA3、SCA12、SCA17→……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伴视网膜色素变性→SCA7→……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伴癫痫性发作→DRPLA→SCA10→SCA17→……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伴单纯小脑性共济失调→SCA6→SCA5→……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产前诊断:
唯一有效的预防途径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进行准确产前诊断的前提是:明确基因诊断。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患者有50%概率将疾病遗传给下一代,需要进行产前诊断。首先对胎儿gDNA样本(可以孕早期取绒毛、中期取羊水),根据先证者的突变类型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遗传学检测,并结合基于基因内部的STR(短片段重复序列)位点连锁分析进一步验证;综合上述检测结果得出胎儿是否会罹患与先证者相同突变所致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SCA1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麻木,刺痛或手臂和腿部疼痛、肌张力失控(肌张力障碍)、肌肉萎缩(萎缩)、和肌肉抽搐(束缚)等症状。也有较少人患病多年后出现了僵硬,震颤和不自主的跳动(舞蹈症)的现象。
该病通常于成年早期发病,但可以从儿童时期至成年后期随时出现。当症状首次出现后,没有经过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找到真正病因的Ⅰ型脊髓小脑萎缩症患者,往往会因为耽误病情而只能存活10到20年。
SCA1是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遗传(AD)的,这意味着每个细胞中改变基因的一个拷贝足以导致疾病。在一般情况下,SCA1患者从他的患病父母那里遗传到突变基因。
随着改变的AT***基因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长度通常会增加。较多的重复通常与症状在患者较早期出现的现象相关,这种现象被佳学基因称为预期。佳学基因发现,当AT***基因从父亲遗传时比当它从母亲那里遗传,预期倾向更加明显。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遗传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先证者子女风险评估
1、SCA/MJD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因此子女患病的概率是50%。
2、患者儿女确诊的方法仍是基因的突变检测,若阳性,则是症状前患者,如需生育则应进行产前诊断;若阴性,则可以进行正常的妊娠和生育。
3、在整个遗传咨询和分子(基因)诊断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受试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需要有书面的知情同意书,并应通过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核。
有家族疾病史的双方,在结婚前必须进行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分析双方是否是这一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对有本病家族史的孕妇必须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致病基因鉴定诊断。
避免基因病发生的第二关是,新生儿出生后尽快进行致病基因鉴定。开展新生儿Ⅰ型脊髓小脑萎缩症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以早期发现,尽早治疗。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脊髓小脑萎缩致病基因鉴定?
1、有小脑萎缩症相关临床表型的患者;
2、有小脑萎缩症相关临床表型的疑似患者;
3、有小脑萎缩症家族史的人群;
4、生育过小脑萎缩症患儿的夫妇;
5、想了解自身患小脑萎缩症风险的人群;
6、小脑萎缩症高发地区人群。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诊治:
1、详细询问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患者的现病史和家族史,阳性家族史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2、体格检查时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