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我院神经外科在机器人辅助下成功为一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精准微创穿刺治疗,标志着我院神经外科手术迈入精准化智能化微创化机器人新时代。
56岁的宋女士,因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入院,出血量约30毫升,入院时左侧肢体偏瘫肌力1级,以往需要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或经颞穿刺血肿引流,手术创伤大,脑功能区损伤重,风险大,预后差。为避开脑血管及重要功能区域,选择距离血肿的最优路径,我院神经外科医师团队在宋纯玉主任医师带领下,反复阅片、病例讨论,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手术方案:选择了机器人辅助下微创手术。根据术前采集颅脑CT数据,机器人手术计划系统融合定位完成手术计划,在机器人辅助下为患者实施精准微创手术,手术切口仅为0.5cm左右,术后复查颅脑CT显示引流管位置精确,与术前血肿定位完全一致,术后第二天复查颅脑CT显示血肿消失,术后患者言语、左侧肢体活动自如,肌力达到4级,取得了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神经外科手术被称为“刀尖芭蕾”。面对精密复杂的人脑,要求医生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精准无误。传统的开颅手术定位主要依靠核磁共振、CT成像和主刀医师的临床经验,手术路径也是通过术前检查人为规划,手术中视野欠佳,血肿的穿刺主要依赖医师个人经验进行“盲穿”,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稍有不慎就可能对脑组织、血管造成损伤,导致可怕的后果和严重的功能损害。令人欣喜的是,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正不断创新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是基于CT或MRI图像扫描建立三维坐标,通过定位标志建立计算机图像与实际图像之间的映射关系,充分可视化显示脑组织血管,神经、纤维束等重要结构,对脑立体定向手术进行规划与虚拟操作,最后实现多传感器智能机械臂的辅助定位及导航。机器人的“参与”,挑战生命禁区,借助手术规划软件,完成智能多模态影像融合与分割,由医生确定手术靶点,规划最优手术路径。帮助医生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规划最优手术路径。同时,缩短了手术及麻醉时间,降低感染风险,大大提升了手术安全性。传统手术微创化,微创手术智能化,这将是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神经外科还将把机器人应用于多种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包含帕金森病、癫痫、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脑深部电刺激术、SEEG立体定向颅内脑电图电极植入术(一种微创的癫痫诊断评估手段)(是一种侵入性癫痫诊断及治疗技术,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脑内(脑干)血肿定位穿刺、脑组织活检、脑脓肿穿刺引流、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脑内异物摘除、神经导航等,让更多患者享受科技带来的高水准医疗服务。这必将进一步提升了我院神经外科微创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治疗水平,科室将开展更多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下手术,促进患者最大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为健康中国和广大患者提高更优质安全的服务。
本次手术的成功,是鲁中地区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的首次尝试,对于推进机器人辅助治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是对建*一百周年的成功献礼。
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导航软件,那么在道路错综复杂的地方出行很是麻烦,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精准导航系统。同样,颅脑是人体解剖最复杂的器官,到处都是重要的神经血管,精准的手术影像导航系统无疑让神经外科医生做起手术起来更加游刃有余。近日,医院就有这样一台手术,通过神经外科机器人的精准引导,让复杂的脑部手术变得更加轻松。专家介绍宋纯玉,主任医师,神经外科主任。兼任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肿瘤专业组委员、山东省神经外科医师协会和脊柱脊髓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四届颅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医院神经外科进修。
擅长各种颅内肿瘤、椎管内肿瘤、脑血管病(脑出血、脑动脉瘤、血管畸形、颈动脉狭窄等)、颅脑先天性疾病及颅颈交界处畸形、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功能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和各种颅脑外伤救治。
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2部,完成科研12项,其中8项获莱芜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坐诊时间:星期五坐诊地点:北院区门诊2楼外科诊区
供稿:神经外科刘振瑞编校:常永亮徐雯雯审核:刘建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