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MR检查技术
1、颅脑解剖:
(1)颅脑由颅骨、脑、脑膜、脑室、脑血管、脑间隙和脑脊液构成。
(2)大脑深部灰质结构主要包括基底节和丘脑。基底节是大脑的中央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
(3)大脑深部白质结构包括胼胝体、内囊、前联合。胼胝体是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合,分为嘴部、膝部、体部、压部四部分。内囊包括前肢、膝部、后肢、豆状核后部、豆状核下部。
(4)脑干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脑室系统包括两个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
2.线圈:头颅专用线圈。
3.体位:双眉中心对准“十字”定位灯的横向连线,头颅正中矢状面对准“十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
4.扫描方位
(1)横轴位:以矢状位及冠状位做定位参考像,在冠状位定位像上使横轴位定位线平行于两侧颞叶底部连线,在矢状位定位像上横轴位定位线应平行于前颅凹底。定位线与前、后联合的连线平行。横轴位扫描范围从后颅窝底到颅顶。T1WI与T2WI层面保持致。
(2)矢状位:以横轴位及冠状位做定位参考像,在横轴位定位像上矢状位定位线与脑纵裂平行,在冠状位定位像上定位线与大脑纵裂及脑干平行。扫描范围根据大脑的左右径及病变大小而定。
(3)冠状位:以横轴位及矢状位做定位参考像。在横轴位定位像上使定位线与大脑纵径及病变大小而定。在矢状位定位像上使定位线与脑干平行。扫描范围根据头颅前后径及病变大小而定。
5.脉冲序列
(1)2DFSE(TSE)T2WI:最基本的扫描序列。
(2)2DSET1WI:基本扫描序列。
(3)T1FLAIR:是最基本的扫描序列。信噪比好,脑灰白质对比度佳。对解剖结构的显示比SET1WI序列好。目前常规扫描T1FLAIR序列已基本替代SETW序列
(4)T2FLAIR:具有T1WI脑脊液呈低信号的特点,又具有T2WI病灶多为高信号的特点。近年来,T2FLAIR已基本替代质子密度加权像。
(5)DWI(弥散加权成像):反映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情况、弥散方向。横轴位相位编码方向为前后向向。
6.注意事项
(1)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脱髓鞘病变,多侵犯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脑干、小脑及脊髓。中、青年女性多见。
除扫描横轴位T1WI、T2WI外,还应加扫矢状位及冠状位T2WI,而矢状位及冠状位T2WI显示斑块分布及“垂直征”较为显著。T2FLAIR对病灶的显示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增强扫描可鉴别病变是否处于活动期。活动期病灶DWI显示为高信号。有视力下降症状时要加扫双侧视神经,做增强横轴位、斜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并加脂肪抑制技术,层厚3~4mm,层间距0.3mm。
(2)颞叶癫痫及颞叶病变: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海马硬化是颞叶癫痫的常见病因。海马萎缩是诊断海马硬化最常见及可靠的指征。因此,能清晰显示海马解剖至关重要。
除常规扫描横轴位T2WI、T1WI外,还应加扫斜冠状位FSET2WI或T2FLAIR,层厚4mm,层间距1mm,定位时定位线垂直于海马长轴,范围包括整个颞叶及海马。
(3)桥小脑角区病变:平扫除常规横轴位T2WI、T1WI外,还需做冠状位FSET2WI薄层扫描,根据病灶大小决定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增强扫描轴位、冠状位T1WI薄层扫描,冠状位加脂肪抑制。
(4)颅脑中线病变:颅脑中线解剖包括脑干、松果体区、垂体区、鼻咽部及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中脑导水管、丘脑等部位。
扫描时除扫常规横轴位T2W1、T1WI外,还应扫SE序列T1矢状位薄层,层厚3mm,层间距0.3mm,必要时加做冠状位FSET2WI。脑积水疑中脑导水管处梗阻,扫T1矢状位薄层层厚/层间距为3/0.3mm,显示解剖结构更佳。
(5)脑膜病变:除常规扫描横轴位T2WI、T1WI外,还应加扫T2FLAIR:疑有脑膜病变应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T1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至少有一个序列加脂肪抑制技术,抑制头皮脂肪显示脑膜病变更佳。
(6)急性脑梗死:在常规扫描横轴位T2WI、T1WI,矢状位T2WI的基础上,加做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ADC图可更加准确地诊断急性脑梗死。
(7)脑脓肿:常规横轴位T2WI、T1WI外,需行增强扫描(包膜期脑脓肿增强扫描为环形增强)并加扫DWI。
(8)脑转移瘤:常规横轴位T2WI、T1WI扫描外,需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注射双倍或三倍对比剂量可增加病灶信号强度,提高小病灶的检出率。增强扫描前一定要平扫T1WI,观察病灶有无出血。坏死囊变脑转移瘤、高级别胶质瘤及脑胀肿增强后常表现为环强化,因此,有时需加扫DWI及在水肿区行MRS检查,以进行鉴别诊断。
(9)胆脂瘤(表皮样囊肿):常规横轴位T2WI、T1WI,矢状位T2WI外,还应加扫DWI,在DWI上呈高信号。
(10)鼻及鼻窦病变:常规横轴位T2WI、T1WI外,还需做冠状位、矢状位T2WI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鼻窦。
(11)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常规横轴位T2WI、T1WI外,需行增强扫描并加做DWI,在DW上呈高信号
(12)三叉神经扫描:定位线应包括脑桥上下缘,并行薄层T2WI及3DT1SPGR序列扫描,TR35ms、TE7ms、FA45°、层厚1mm、层间距0mm、矩阵×、NEX1。使用层面内零穿插技术(ZP或ZP)增加重建矩阵而不增加采集矩阵,不增加成像时间。图像重建后可3D观察桥前池段三叉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脑垂体MR成像技术
1、鞍区及鞍旁解剖:
垂体是内分泌器官,位于垂体窝内。垂体窝前部为垂体前叶,又称腺垂体,多呈卵圆形,信号与脑干相仿。垂体窝后部为垂体后叶,又称神经垂体,T1WI常呈高信号。海绵窦位于垂体窝的两侧。正常垂体柄的直径≤4m,垂体瘤依据肿瘤的大小分为大腺瘤和微腺瘤,常以1cm为标志,大腺瘤直径大于1cm,微腺瘤直径小于1cm。
2.线圈:头颅专用线圈。
3.扫描方位
(1)横轴位TW1:在矢状位及冠状位定位像上定位,定位线在矢状位上与前颅窝底平行,在冠状位上与两侧颞叶底部连线平行,行全颅脑扫描。
(2)冠状位T1WI、T2WI:在正中矢状位上定位,定位线垂直于鞍底,范围包括垂体前后叶。冠状位是诊断垂体和海绵窦最好的方位。
(3)矢状位T1W1:在冠状位及横轴位上定位,定位线平行于大脑正中矢状面。
FSET2WI轴位层厚3-5mm,层间距0-1mm
SET1WI矢状位层厚2-4mm,层间距0-0.5mm
SET1W冠状位层厚2-4mm,层间距0-0.5mm
FSET2W冠状位层厚2~4mm,层间距0-0.5mm
FSET1WI+C脂肪抑制冠状位层厚2~4mm,层间距0-0.5mm
4.注意事项
(1)鞍区病变:必要时增强扫描,并做T2脂肪抑制像。矢状位是检查和诊断垂体和海绵窦最好的方位。
(2)垂体微腺瘤:常规扫描未见病变者,需行垂体动态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早期增强幅度低,呈低信号;正常垂体增强明显,呈高信号。在高信号对比下微腺瘤(低信号)显示非常清楚。垂体微腺瘤与正常垂体的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差异明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