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由于客家人多聚居在深山,出入往来不便,加上医疗卫生条件较为落后,他们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顽强的生命力,与疾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积累了许多防治疾病简单易行的医疗技术。在那时,只要有人受寒、中暑或风热头痛,很少有服药打针的,更多的是采用简单实用的方法,如刮痧、拔火罐和毫子除风等传统疗法。这些疗法,在过去不知挽救了多少客家贫民的生命;时至今日,在客家山区,这些疗法仍有其重要的实践价值。
刮痧、拔火罐、毫子旧铜钱除风、艾根煲鸡
刮痧是一种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民间疗法,历来深受客家人的欢迎。客家人传统的刮痧疗法只要盛一碗茶油或是风油精,用刮痧盘或是牛角之类的,在人的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通过观察痧的颜色的浓淡,可看出病情轻重,重者痧色黑红,轻者痧色水红。刮痧结束,患者顿觉精神大好。此时,可吃些热稀粥,然后静静地睡上一觉。醒后,病即减轻或不服药亦可痊愈。如能辅以服用霍香正气散、六一散、薄荷汤、香菇饮、白虎汤、生脉散等,疗效更佳。
除了刮痧,拔火罐也是一种客家人广泛使用的驱风疗法,拔火罐具有祛风除湿、退热散寒、止痛消肿、活血行气等疗效,不仅没有副作用,而且操作起来危险性较小。客家人的拔火罐,是用小纸片或者草纸,点燃后投入瓷器内(一个直径大小为5厘米左右的瓷器),待火旺而纸片尚未燃尽时,迅速将罐口罩合在肚脐、背等部位上,让罐吸紧皮肤后松手,通过局部的温热和负压作用,以达到治疗的效果。相对于刮痧的广泛运用,拔火罐的操作方法确须谨慎些,除了在操作时要注意不能将火罐烧得过热,而且动作要快,手脚要利索,火种的大小还得掌握好,不然很容易烫伤皮肤。在客家乡村,拔火罐多数是上年纪人的专利,每当一些人感冒发烧,都会请一些拔火罐较为熟手的中年人或者老人家帮忙拔火罐。
用旧铜钱(客家人喜欢称为毫子)祛风方法更加简单但效果十分明显,也是客家农村至今沿用下来的除风习俗。如果家中有人受了风寒,头昏脑胀,使用此法疗效最好。事先除要准备好一枚旧铜钱外,还要煮熟一个不去壳的鸡蛋。然后迅速将铜钱放在去了壳的热鸡蛋里面,用一小块布将鸡蛋包起来,趁热均匀地在患者的额头、脑背等部位揉拭五至十分钟,直至热鸡蛋的温度冷却下来。从鸡蛋中取出毫子,可根据毫子的颜色可分析病情的轻重,颜色越深,病情越重。
从这些防治疾病简单易行的医疗技术中,我们可以管窥和慨叹旧时客家人的生存智慧。在医疗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仍有不少客家人在运用这些简单易行的祛风方法和中草药来为自己治病,而且还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
医学指导:医院大德路总院传统疗法方芳主治医生
拔罐疗法是现代人较为盛行的一种保健疗法,这种疗法在古代称为“角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的治疗。拔罐疗法因为其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祛除病邪等好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追捧。拔罐以后,人们身上的皮肤往往会出现很多的印记。对于这些印记,很多人都不会去在意,认为只要过几天就好了。其实拔罐以后,通过身上出现的颜色也是可以判断出我们当时的身体状态。
罐印紫黑而色暗一般体有瘀血或局部受寒较重会出现此印迹。如肩背疼痛、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若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若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血瘀或寒滞较重,可以配合内服中药或艾灸等疗法通络散寒。
罐印紫暗伴有斑块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可以配合局部刺络放血疗法疏通局部经络,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往往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可配合平衡火罐及局部游走罐等治疗。
罐印淡紫伴有斑块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一般提示肾气亏虚。此类情况可以配合针刺、热敏灸、雷火灸等治疗。
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可以配合刮痧及针刺治疗。
罐印呈鲜红散在点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
走罐或吸拔罐后罐印消失较快走罐或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罐印但启罐后消失较快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拔罐后罐内水汽较多或局部皮肤出现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提示体内水湿之气较重,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或配合中药熏蒸治疗。
若因为留罐时间过长造成出现水泡,当属于操作失误造成。
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邪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源自网络,特此向原作者致谢!
点击最下端推广广告,免费浏览生活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