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回顾性分析年4月至年2月血管内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血管内治疗包括单纯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有导致脑出血的风险,MRIDWI和T2WI像可显示新发脑微出血(CMBs)。该研究旨在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CMBs的特征及相关因素,报道如下。
研究方法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年4月至年2月血管内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血管内治疗包括单纯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为评估CMBs是否存在增加,分别在术前一天,术后第一天、1月、3月和6月行MRIDWI和T2WI检查。
研究结果
该研究纳入例血管内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37.6%)患者在随访期内有新发CMBs,不同治疗方式之间无明显差异(单纯弹簧圈栓塞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38.1%,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9.2%,血流导向装置置入34.5%)。所有病变均无症状。术后第一天DWI显示73例(72.3%)患者有阳性发现(包括缺血灶和脑微出血),不同治疗方式之间无明显差异(弹簧圈栓塞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65.5%,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2.5%,血流导向装置置入81.0%)(图1)。
图1.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7mm未破裂基底动脉尖动脉瘤。(a)术后即刻左椎动脉DSA显示动脉瘤近乎完全消失,载瘤动脉通畅。(b)术后第一天DWI发现阳性病变。术后1个月T2WI显示左侧枕叶实质新发CMBs(箭头)。
根据是否有新发CMBs,将患者特征、动脉瘤和图像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显示CMBs增加的因素有:慢性肾脏病(p=0.),术前存在CMBs(p0.),动脉瘤最大直径(p=0.)和术后第一天存在许多DWI阳性病变(p=0.)(表1)。
表1.新发CMBs的患者和动脉瘤特征
多因素分析显示CMBs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慢性肾脏病(OR,6.47;95%CI,1.44-35.50;p=0.),术前CMBs数量较多(OR,1.69;95%CI,1.17-2.69;p=0.;每1个病灶),以及术后第一天DWI阳性病变的数量较多(OR,1.10;95%CI,1.02-1.20;p=0.;每1个病灶)(表2)。
表2.新发CMBs的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在所有治疗方式中CMBs新发率为34%-38%,大多数病例在术后1个月内增加。术后1个月内出现的CMBs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仍然可见。大多数新发CMBs位于皮层和皮层下以及载瘤动脉供血区域内(表3)。
表3.新发CMBs出现的时间和组间分布
尽管在弹簧圈栓塞后未检测到延迟性ICH,只有1例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置入血流导向装置后发生延迟性ICH。该病例中,术后1个月T2WI显示CMBs增加,而在术后1.5个月左侧额叶发生延迟性ICH。
研究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新发脑微出血发生率为36.6%。新发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是慢性肾脏病,术前CMBs出现,术后DWI阳性病变增加。术前患有小血管疾病的患者有CMBs增加的风险,并可能在围手术期微梗死后发生出血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