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线成像
疾病X线图像表现
①大小改变,如心影增大;②位置改变,如关节脱节;③形态改变,如各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骼关节系统的发育异常、炎症、肿瘤、外伤等都产生形态结构变化;④轮廓改变,如心脏病、心包病变、骨关节疾病的诊断依靠这些器官外形轮廓的变化;⑤密度改变,如肺内渗出、肿瘤致肺内异常密度增高,骨骼炎症、肿瘤致骨骼密度降低或破坏;⑥功能改变,如某些疾病发生功能变化,如心包积液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二)CT检查1.优点:CT图像为人体组织断面像,其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X线检查图像,能良好地显示人体内各部位的器官结构,除发现形态改变外,还能检查组织的密度变化,扩大了影像学的检查范围。
2.缺点:CT检查是有射线的检查方法,较难发现器官组织结构的功能变化,个别部位如颅底部骨伪影可影响后颅凹脑组织检查;因成像野的限制,不宜检查四肢小关节,难以显示空腔器官的黏膜变化;做强化扫描时有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存在。
(三)超声成像
超声成像的主要用途:
①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及物理特性。
②检测某些囊性器官(如胆囊、胆道、膀胱和胃等)的形态、走向及功能状态。
③检测心脏、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的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状态,包括对各种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血管畸形及闭塞性血管病变的诊断。
④检测脏器内各种占位性病变的物理特性。根据占位性病变的声学分型,鉴别占位病变的实质性、囊性,还是囊实混合性,部分还可鉴别良、恶性。
⑤检测积液(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胆囊积液、肾盂积液及脓肿等)的存在与否,以及对积液量的多少做出估计。
⑥产科上可确定妊娠,判断胎位、胎儿数量;确定胎龄,评价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发现胎儿畸形;评定胎儿生理功能。超声引导下还可以对羊水、脐血、胎儿组织取样做染色体等实验室检查,或对胎儿进行宫内治疗。
⑦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做针吸细胞学或组织活检,或进行某些引流及药物注入治疗。
(四)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法:平扫(不使用造影剂)和强化扫描(使用造影剂)。
二、药物选择原则1.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用药。
2.根据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点选择药物。
3.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选择用药:例如,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和老年人,因其代谢功能和整体反应的不同,对药物的反应则有很大的差异。
4.根据药物的价格或效应来选择用药。
三、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首先,要明确疾病的诊断,有选择性地用药。
②其次,在初步确定使用哪一类药物后,要根据所选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
③此外,要考虑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好达到个体化用药。
④联合用药既可以利用几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增强治疗效果,也能减少单一用药的剂量,从而使每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在联合使用时要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医学影像检查(一)X线成像
疾病X线图像表现
①大小改变,如心影增大;②位置改变,如关节脱节;③形态改变,如各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骼关节系统的发育异常、炎症、肿瘤、外伤等都产生形态结构变化;④轮廓改变,如心脏病、心包病变、骨关节疾病的诊断依靠这些器官外形轮廓的变化;⑤密度改变,如肺内渗出、肿瘤致肺内异常密度增高,骨骼炎症、肿瘤致骨骼密度降低或破坏;⑥功能改变,如某些疾病发生功能变化,如心包积液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二)CT检查1.优点:CT图像为人体组织断面像,其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X线检查图像,能良好地显示人体内各部位的器官结构,除发现形态改变外,还能检查组织的密度变化,扩大了影像学的检查范围。
2.缺点:CT检查是有射线的检查方法,较难发现器官组织结构的功能变化,个别部位如颅底部骨伪影可影响后颅凹脑组织检查;因成像野的限制,不宜检查四肢小关节,难以显示空腔器官的黏膜变化;做强化扫描时有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存在。
(三)超声成像
超声成像的主要用途:
①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及物理特性。
②检测某些囊性器官(如胆囊、胆道、膀胱和胃等)的形态、走向及功能状态。
③检测心脏、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的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状态,包括对各种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血管畸形及闭塞性血管病变的诊断。
④检测脏器内各种占位性病变的物理特性。根据占位性病变的声学分型,鉴别占位病变的实质性、囊性,还是囊实混合性,部分还可鉴别良、恶性。
⑤检测积液(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胆囊积液、肾盂积液及脓肿等)的存在与否,以及对积液量的多少做出估计。
⑥产科上可确定妊娠,判断胎位、胎儿数量;确定胎龄,评价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发现胎儿畸形;评定胎儿生理功能。超声引导下还可以对羊水、脐血、胎儿组织取样做染色体等实验室检查,或对胎儿进行宫内治疗。
⑦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做针吸细胞学或组织活检,或进行某些引流及药物注入治疗。
(四)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法:平扫(不使用造影剂)和强化扫描(使用造影剂)。
五、药物选择原则1.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用药。
2.根据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点选择药物。
3.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选择用药:例如,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和老年人,因其代谢功能和整体反应的不同,对药物的反应则有很大的差异。
4.根据药物的价格或效应来选择用药。
六、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首先,要明确疾病的诊断,有选择性地用药。
②其次,在初步确定使用哪一类药物后,要根据所选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
③此外,要考虑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好达到个体化用药。
④联合用药既可以利用几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增强治疗效果,也能减少单一用药的剂量,从而使每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在联合使用时要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七、介入治疗1.定义:是指在医学影像或内镜的导向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通过药物、物理、化学等手段直接消除或减轻局部病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特点:微创、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等,对有些疾病,其疗效优于传统内、外科治疗。
3.分类:血管介入技术、非血管介入技术、内镜下的接入技术。
八、放射治疗1.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
2.放射治疗的全身反应:①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降低;②胃肠系统表现为食欲缺乏、厌食、恶心、呕吐等;③神经系统症状为乏力、嗜睡或失眠等。
九、健康管理与临床医学的主要区别
区别
健康管理
临床医学
服务目的
健康管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健康风险因素检测预防或“零级预防”为重点,将预防的关口前移,以维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身心健康为目的。
临床医学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为重点,以提高治疗水平、缓解病人痛苦、促进疾病治愈或病情稳定为目的。
服务对象
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慢性病风险人群和慢性病早期康复人群。
患有某种疾病的人。
服务模式
全面检测、风险评估、有效干预和连续跟踪。
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确定诊断后,采用药物、手术、介入、放射和物理疗法等技术和手段实施治疗。
十、预防医学概念1.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2.特点:
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重点研究健康影响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
③采取的对策既有针对个体预防疾病的干预,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
十一、预防医学的学科体系
1.可分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卫生管理学5大学科。
2.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方法学。
3.卫生管理学是从管理学角度,研究卫生体系内部有关的*策、经济效益以及管理制度和机制,从而保证卫生服务质量、效率、效果和效用。
十二、健康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
①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与*策、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教育、就业和工作条件。
②物质环境: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建筑环境。
2.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3.生物遗传因素。
4.卫生服务:健康生态学模型,健康生态学模型强调个体和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来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
十三、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1.概念: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病伤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实施个体的干预措施来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2.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
①健康是临床预防服务中最重要的内容。开展的健康劝阻吸烟、增进身体活动、增进健康饮食(合理膳食)、保持正常体重、预防意外伤害和事故、预防人类免疫缺陷病*(HIV)感染以及其他性传播疾病。
②健康筛检:指运用快速、简便的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在健康人中发现未被识别的患者或有健康缺陷的人,以便及早进行干预,属于第二级预防。
③化学预防:指对无症状的人使用药物、营养素(包括矿物质)、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作为第一级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抵抗疾病的能力以预防某些疾病。常用化学预防方法有:对育龄或怀孕的妇女和幼儿补充含铁物质来降低罹患缺铁性贫血的危险;补充氟化物降低龋齿患病率;孕期妇女补充叶酸降低神经血管缺陷婴儿出生的危险;对特定人群采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脑卒中以及某些肿瘤等。
另外,关于数值计算汇总如下:1.比例(构成比):是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
P=a/(a+b)构成比的特点是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比之和为%。
2.比:也称相对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
相对比=甲指标/乙指标(或*%)。
3.率: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率:必须包括受累人群数量(也可以是某病的临床症状、死亡、残疾等)、被观察到的受累人群所处的总体数量、规定的时间三方面才能构成率。
率=(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k
(k=%,0‰,00/万或000/10万)
4.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5.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点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和旧病例的人数总共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k=%,0‰,00/万或000/10万)
6.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所比例。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
(k=0‰或000/10万)
7.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与死亡率不同,是一个比值,并非真正的率。
用途:衡量病程短的急性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认某病病例数)*k
8.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患某病种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患者)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的比例。
n年生存率=(随访满n年的某病存活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该病病例数)*k相对危险度(RR)或率比:指暴露组发病率(Ie)与非露组发病率(I0)之比,它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RR=Ie/I0
意义:说明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相对危险度(RR)无单位,比值范围在0至∞之间。
RR=1,表明暴露与疾病无联系;
RR1,表明存在负联(提示暴露是保护因子);
RR1,表明两者存在正联系(提示暴露是危险因子).比值越大,联系越强。
比值比(OR):又称优势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反映暴露者患某病的危险性较无暴露者高的程度。
若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则OR值接近甚至等于RR值:
①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很低;
②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好。
9.归因危险度(AR):又称率差,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意义:表示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AR=Ie-IO=IO(RR-l)
10.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人群中有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数值越高越是健康干预的重点。
AR%=(Ie-I0)/Ie×%
11.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全人群中由暴露引起的发病在全部发病中的比例。(k=%,0‰,00/万或000/10万)
(新病例=观察期间发生某病的患者)(暴露人口数=危险人口=观察期内观察地区的人群中有可能发生所要观察疾病的人)
12.血糖生成指数:简称血糖指数,指餐后不同食物血糖耐量曲线在基线内面积与标准糖(葡萄糖)耐量面积之比。
GI=(某食物在食后2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2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
13.体重与体质指数(BMI):中国人肥胖控制指南中设定的男女性超重标准为BMI≥24kg/m2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14.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计算方法
例:体重75kg,每小时4km的速度快走30分钟METs=3kcal/(h.kg)能量消耗=75×3×30÷60=(kcal)
15.社区高血压患者建档情况:
建档百分比=(社区建立高血压患者管理档案的人数)/(社区已知的高血压患者数)*%
16.高血压随访管理覆盖情况:
管理百分比=(遵循高血压患者管理流程的患者数)/(社区实际高血压患者总人数)*%
17.高血压患者治疗情况:
规范治疗百分比=(每年社区能按照医嘱接受规范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当年社区中全部高血压患者人数)*%
治疗百分比=(每年在社区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当年社区中全部高血压患者人数)*%
18.D.双向转诊执行情况:
转出百分比=(医院符合转出标准且转出的高血压患者数)/(医院符合转出标准的高血压患者数)*%
转回百分比=(医院符合转回标准且转回的高血压患者数)/(医院符合转回标准的高血压患者数)*%
高血压患者双向转诊百分比的计算公式为=(符合转诊标准且执行转诊的高血压患者数)/(符合转诊诊标的高血压患者总人数)×%
19.高血压及其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社区人群中高血压知晓率=(社区中了解高血压防治知识的被调查人数)/(社区中被调查的总人数)*%
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知晓率=(被调查者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人数)/(社区中被调查的高血压患者总数)*%
20.高血压控制情况:
高血压控制率=(社区内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高血压患者人数)/(社区内高血压患者总数)*%
21.健康管理过程评价指标
项目活动执行率=(某时段已执行项目活动数)/(某时段应执行项目活动数)*%
干预活动覆盖率=(参与某种干预活动的人数)/(目标人群总人数)*%
干预活动有效指数=(干预活动暴露率)/(预期达到的参与百分比)*%
考试报名咨询由于国家*策对健康管理以及未病先防的高度重视。今后随着证书含金量的提升,考试标准及要求会越来越高,通过率则会相应下降,同时报考条件从专业到年龄再到考试审核通过都会更加严格。所以还没有报名没有提交资料的学员请抓紧时间,尽早把握机会!
(ID:xingtanlls)
考试报名:年4月份健康管理师报名已开始,有报名需求的考生,可以添加↑↑↑李老师